[发明专利]电荷泵控制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34013.4 | 申请日: | 202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833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周仁杰;李荣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H05B45/325;H05B45/335;H05B45/3725;H02M3/0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薛福玲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荷 控制电路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荷泵控制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电荷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用于采样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并在根据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确定串联支路处于重载工况时,输出第一切换信号;在根据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确定串联支路处于轻载工况时,输出第二切换信号;PWM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第一切换信号时,输出PWM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电路工作;以及,PFM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第二切换信号时,输出PFM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电路工作。本申请技术方案可降低mini‑LED显示面板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mini-LED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荷泵控制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mini-LED尺寸在50到200μm之间,可用作LCD的背光源,在电视机、显示屏、笔记本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LCD和OLED显示相比,mini-LED具有亮度高,功率低,寿命长,热稳定性好等优势,但是由于采用多mini-LED串联设置,使得显示面板存在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荷泵控制电路,旨在解决mini-LED显示面板功耗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电荷泵控制电路,应用于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串联支路和电荷泵模块,所述串联支路包括多个mini-LED,多个所述mini-LED串联组设置,所述电荷泵模块具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串联支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用于调节所述电荷泵模块的输出电压,所述电荷泵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采样识别模块,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的采样端与所述串联支路连接,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用于采样所述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并在根据所述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确定所述串联支路处于重载工况时,输出第一切换信号;在根据所述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确定所述串联支路处于轻载工况时,输出第二切换信号;
PWM模块,所述PWM模块的受控端与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WM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PWM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切换信号时,输出PWM信号以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工作;以及,
PFM模块,所述PFM模块的受控端与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FM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PFM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切换信号时,输出PFM信号以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工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包括:
第一电压采样电路,所述第一电压采样电路的采样端与所述串联支路中第一个mini-LED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压采样电路用于采样所述串联支路的输入电压,并输出第一电压采样信号;
第一比较电路,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采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预设基准电压,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采样信号和所述第一预设基准电压的比较结果,输出所述第一切换信号或所述第二切换信号。
可选地,所述PFM模块包括:
反相模块,所述反相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切换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后输出;
触发器模块,所述触发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反相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触发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采样识别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触发器模块的输出端为所述PFM模块的输出端,所述触发器模块用于在第二输入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切换信号时,根据第一输入端接收到的反相处理后的所述第二切换信号,生成相应的PFM信号并输出。
可选地,所述电荷泵控制电路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40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