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33294.1 | 申请日: | 202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8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袁展译;孙福辉;成雨蓉;王晓燕;张志威;张艺璐;袁野;张娴;王国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6/332 | 分类号: | G06F16/332;G06F40/295;G06N3/04;G06N3/08;G06Q50/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贾磊;刘飞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协同 问答 模型 构建 方法 装置 设备 | ||
1.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区块链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构建协同问答模型所需的第一数据;
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所述第一区块链的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包括问题文本、问题实体、属性实体和答案文本;
对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第一问答模型;
在对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的共识验证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发送到中继链,以使所述中继链在对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进行共识验证的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发送给第二区块链和第三区块链进行训练,以分别得到第二问答模型和第三问答模型;
接收所述中继链在对所述第二区块链的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和第三区块链的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的共识验证的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发送的所述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和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
在对所述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的共识验证的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更新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对更新参数后的所述第一问答模型进行训练,并判断训练过程是否收敛;
若未收敛,则根据更新参数后的所述第一问答模型,执行将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发送到中继链的步骤;
若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第二问答模型和第三问答模型均收敛,则将所述第一问答模型作为协同问答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第一问答模型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分割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分别对所述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数据进行实体序列标注,得到实体序列训练集、实体序列验证集和实体序列测试集;
根据所述实体序列训练集、实体序列验证集和实体序列测试集,构建命名实体识别模型;
对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中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似度进行标注,得到相似关联训练集、相似关联验证集和相似关联测试集;
根据相似关联训练集、相似关联验证集和相似关联测试集,构建文本相似度模型;
根据所述命名实体识别模型、文本相似度模型、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采用反向传播方法进行训练,得到所述第一问答模型,所述第一问答模型包括带有参数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以及带有参数的文本相似度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更新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第二问答模型的参数以及第三问答模型的参数进行加权聚合,得到更新参数;
将所述更新参数作为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对更新参数后的所述第一问答模型进行训练的步骤中还包括,计算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损失函数;
判断训练过程是否收敛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第一问答模型的损失函数是否收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协同问答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第一问答模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区块链节点选举出的一个链上节点作为执行节点,以使所述执行节点对所述第一问题四元组数据进行训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未经北京理工大学;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329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轨分布式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系统
- 下一篇:应用进程的输入输出多路复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