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芯和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29496.9 | 申请日: | 2022-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3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 | 分类号: | H01M10/052;H01M10/05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锐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6 | 代理人: | 黄海霞 |
| 地址: | 20141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芯以及包含所述电芯的电池。所述电芯包括顺次堆叠的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的负极活性物质区域长度大于所述正极极片的正极活性物质区域长度,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宽度,且设置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任意一侧边缘的正极惰性支撑区域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位于同一侧的边缘,以及所述隔膜位于同一侧的边缘齐平,能够确保形成的电芯在高度方向上的overhand控制,有利于提升叠片效率,且可以有效的防止叠片型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的极片滑移的异常现象,降低电池使用的失效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芯和电池。
背景技术
传统锂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通过overhand设计保证负极极片长度超过正极极片的长度,宽度超过正极极片的宽度,从而满足充足的负极嵌锂位置以保证界面不析锂。
使用叠片工艺制备上述锂电池的工艺控制难度高于使用卷绕工艺制备上述锂电池的工艺控制难度,特别是在极片堆叠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由一个正极-隔膜-负极单元和下一个正极-隔膜-负极单元之间不出现整体阶梯错位。然而在一些制造极端情况下,如叠片精度不足,或者特殊使用工况条件情况下,比如产生层间滑移后,负极超过正极的overhand设计原则可能会出现不满足的情况,从而出现导致充电析锂的异常情况,影响电池界面一致性和使用安全性。
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的电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以及包含所述电芯的电池,以在满足充足的负极嵌锂位置的同时避免层间滑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芯包括:
隔膜;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区域;
正极极片,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区域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任意一侧边缘的正极惰性支撑区域;
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极片顺次堆叠,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长度,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宽度;
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位于同一侧的边缘,以及所述隔膜位于同一侧的边缘齐平。
本发明的电池包括所述电芯。
本发明的所述电芯和所述电池的有益效果均在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长度,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宽度,能够满足充足的负极嵌锂位置以保证界面不析锂,且所述正极极片的设置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的任意一侧边缘的正极惰性支撑区域与所述负极极片的负极活性物质区域位于同一侧的边缘,以及所述隔膜位于同一侧的边缘齐平,即通过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确保顺次堆叠的所述正极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极片的一侧齐平,避免层间滑移。
优选的,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区域的任意一侧边缘的负极惰性支撑区域。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负极惰性支撑区域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区域位于同一侧的边缘,以及所述隔膜位于同一侧的边缘齐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负极惰性支撑区域与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位于同一侧的边缘,以及所述隔膜位于同一侧的边缘齐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负极惰性支撑区域沿第一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正极极片的顶面延伸并垂直于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负极惰性支撑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为(Hc-1)毫米,其中Hc为所述正极惰性支撑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94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