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及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26481.7 | 申请日: | 2022-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1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何凯;蔡田;金哲;王群伟;伊松年;樊贵新;谷友泉;韩朝霞;满洪海;金宇智;郑林祺;陈笑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06 | 分类号: | B61H11/06;B60T15/02;B60T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陈烨 |
地址: | 1008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行 多级 压力 输出 中继 轨道 车辆 制动 系统 | ||
1.一种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芯、通过对所述阀体内的气压控制以调节在所述阀体内位置的第一膜板式活塞和第二膜板式活塞,所述阀芯、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和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均能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阀体内,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具有第一板面、第二板面、第三板面和第四板面,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具有第五板面和第六板面,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面、所述第三板面、所述第四板面、所述第五板面和所述第六板面与所述阀体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可输入预控压力的反馈腔、第一压力腔、第二压力腔、第三压力腔、第四压力腔和第五压力腔,所述第一压力腔与所述第二压力腔连通;
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的一端与所述阀芯抵接,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的一端抵接,以推动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移动,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的内壁之间形成能控制通断的总风压力腔和输出腔,所述输出腔与所述反馈腔能通断地连接,且所述输出腔还与制动缸连接,所述总风压力腔与车辆的总风压力源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和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上,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为与所述阀芯抵接的阀座,所述第一阀杆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阀杆上靠近所述输出腔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阀杆上靠近所述第三压力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压力腔内的所述第一阀杆上套设有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板面和所述阀体的内壁抵接,以推动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复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四压力腔内的所述第二阀杆上套设有第二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板面和所述阀体的内壁抵接,以推动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复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的内壁之间能形成进气阀口,移动所述阀芯能使所述输出腔与所述总风压力腔连通;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阀杆之间能形成出气阀口,移动所述阀芯能使所述输出腔与外部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腔与所述第一压力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力腔与所述第三压力腔之间分别通过多个第一弹性密封件进行分隔,各所述第一弹性密封件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膜板式活塞的内部和所述阀体的内部;
所述第四压力腔与所述第五压力腔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弹性密封件进行分隔,各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二膜板式活塞的内部和所述阀体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套设有第三回位弹簧,所述第三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上形成的凸台和所述阀体的内壁抵接,以推动所述阀芯复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总风进气通道和输出通道,所述总风进气通道和所述输出通道分别与所述总风压力腔和所述输出腔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进行多级压力输出的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腔与所述反馈腔之间设置有反馈通道,所述反馈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出通道和所述反馈腔连通,且所述反馈通道上设置有缩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648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人机智能充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