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海量动态文件的数据管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424022.5 | 申请日: | 2022-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1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邓辉;张文江;朱德明;胡孝洪;张辉;张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
| 主分类号: | G06F16/172 | 分类号: | G06F16/172;G06F16/17;G06F16/16;G06F16/14;G06F16/13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唐智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1 | 代理人: | 罗言刚 |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海量 动态 文件 数据管理 方法 | ||
1.一种面向海量动态文件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设置文件存储目录架构,包括从根目录起始的多层目录;
配置参数文件,包括根目录下的全局删除标记文件;
每个目录下配置局部删除标记文件;
配置根目录路径rootPath为全局变量;
配置每个目录的最大可包含子目录数maxDirNum;
配置每个目录的最大可存储文件数量maxFileNum;
其中每个目录的最大可存储文件数量表示直接存储在该目录下的文件,不包括该目录的子目录存储文件;
设置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为全局变量;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初始值为根目录;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用于存储最近新增目录及从根目录到当前目录的目录路径;
根据前个新增文件的存储序号,设置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为全局变量;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初始值为0;
S2.把新增文件存储在被删除的文件位置,具体包括步骤:
查询全局删除标记文件中是否包含有删除文件的目录,是则获得第一个目录A1, 打开目录A1的局部删除标记文件,获得删除文件序号列表,在删除文件序号列表中的第一文件序号对应的存储位置进行文件空位存储;
否则进行步骤S3;
S3.把新增文件存储到当前目录,具体步骤如下:
查看当前目录是否已满,即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是否小于最大可存储文件数量maxFileNum ,如果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小于最大可存储文件数量maxFileNum,说明当前目录未满,则进入步骤S31,否则进入步骤S4;
S31.更新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为当前值加1,即按照currentSn=currentSn+1更新;进入S32;
S32. 更新存储序号存储文件;
S4.新增文件存储子目录,确定子目录位置,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生成查询目录数组dirs;从查询目录数组dirs的最后一个有效值,逐级向上寻找,经历以下两种情况S41和S42其中之一:
S41.当某有效值C1小于最大可包含子目录数maxDirNum,则在该有效值对应的目录层增加一个新子目录,子目录号为1,同时有效值C1更新为C1+1;
查询目录数组dirs的最末元素值修改为1;根据dirs生成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设置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1;
S42.遍历查询目录数组dirs,全部有效值均等于最大可包含子目录数maxDirNum,则增加一个新目录层;并在新目录层创建一个新目录:修改dirs数组最后一个元素值为1,根据查询目录数组dirs生成目录路径,在该目录下新建子目录,子目录号为1;在查询目录数组dirs末尾增加一个值为1的新增元素;
根据查询目录数组dirs更新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并设置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1;
根据全局变量根目录路径rootPath,目录控制变量currentDirs、文件序号控制变量currentSn和用户文件名合成新增文件的全路径文件名fullFileName;返回fullFileName;
S5.所述数据管理方法中,在删除文件时,更新全局删除文件标记和局部删除文件标记,对全局删除文件标记,记录存储被删除文件所在的目录;对删除文件所在的目录,该目录下的局部删除标记文件存储删除文件的存储序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海量动态文件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中文件空位存储具体为:
打开目录A1的局部删除标记文件,获得删除文件序号列表,取排名第一的文件序号,在对应位置进行文件空位存储:
S21.在目录A1下的局部删除标记文件中删除文件序号列表第一文件序号D1位置存储文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402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