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21538.4 | 申请日: | 2022-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4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 发明(设计)人: | 陆松;林兆娣;李陆军;朱芸芸;张丽丽;康健;刘婧;王晓江;戴一辉;赵磊;马莉;胡北;王陆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电站 通风 系统 散热 特性 测试 方法 | ||
1.一种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散热特性测试装置模型,所述散热特性测试装置模型包括堆坑区域模型、通风系统模型和加热系统模型;
步骤(2)、获得所述通风系统模型的热负荷W;
步骤(3)、获得所述通风系统模型的气体平均温度
步骤(4)、获得所述堆坑区域模型的壁面平均温度
步骤(5)、获得所述堆坑区域模型的堆容器的总面积A;
步骤(6)、计算通风系统的换热系数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坑区域模型包括堆坑外壳、堆容器、堆顶固定屏蔽部和多个贯穿件,所述堆坑外壳的底部具有支撑裙,所述堆容器位于所述堆坑外壳的内部且设置在所述支撑裙上,所述堆容器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的圆柱形的颈部、截头圆锥形的锥顶段、圆柱形的直筒段和下封头;所述堆顶固定屏蔽部安装在所述堆坑外壳的上部,包括顶板、底板和环形侧壁,所述堆顶固定屏蔽部中部形成有固定屏蔽腔;多个所述贯穿件贯穿所述固定屏蔽腔,多个所述贯穿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顶板,多个所述贯穿件的下端延伸穿过所述底板至所述锥顶段上方且与所述锥顶段相间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多个硅胶电加热片,多个所述硅胶电加热片分别粘附于所述锥顶段、所述直筒段和所述下封头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模型包括第一送风管、第二送风管、第三送风管、排风管以及测量系统,所述第一送风管和第二送风管都与所述堆坑外壳的下部相连通,所述排风管与所述堆坑外壳的上部相连通;所述第三送风管与所述堆顶固定屏蔽部相连通,所述测量系统用于测定所述第一送风管、第二送风管、第三送风管和所述排风管的空气温度,所述测量系统还用于测定所述锥顶段、所述直筒段和所述下封头的壁面温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模型还包括正五边形送风环管和正四边形送风环管,所述第一送风管有五个,五个所述第一送风管分别连接所述正五边形送风环管的五个管段的中部,所述第三送风管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三送风管分别连接所述正四边形送风环管的四个顶角;所述第二送风管有一个,所述第二送风管连接所述正五边形送风环管的一个顶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模型还包括排风管,所述排风管有十个,十个所述排风管环绕所述堆坑外壳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坑区域模型的热负荷W为:其中: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比热;Qs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的总空气流量,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排风的平均温度,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送风的平均温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模型的气体平均温度为:其中,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排风的平均温度,为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送风的平均温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坑区域模型的壁面平均温度为:所述堆坑区域模型的堆容器的总面积A为A=Ad+Az+Ax;其中,td,tz,tx分别为所述锥顶段、所述直筒段和所述下封头的壁面温度;Ad,Az,Ax分别为所述锥顶段、所述直筒段和所述下封头的面积。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站堆坑通风系统散热特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模型中的总空气流量Qs为:Qs=Q1+Q2+Q3,其中:Q1为五个所述第一送风管的流量;Q2为所述第二送风管的流量;Q3为四个所述第三送风管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153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