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两亲性树状分子的除藻剂及其除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03939.7 | 申请日: | 202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0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甜;陈旺;彭玲;刘俊;肖建勋;郑恒;皮埃尔;许梦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
主分类号: | C02F1/56 | 分类号: | C02F1/56;C02F1/52;C02F1/50 |
代理公司: | 绍兴锋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60 | 代理人: | 徐锋 |
地址: | 572000 海南省三亚市***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两亲性 树状 分子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两亲性树状分子的除藻剂及其除藻方法,本发明首次以生物医药材料两亲性树状分子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作为絮凝剂来去除铜绿微囊藻,相比于传统的絮凝剂,两亲性树状分子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对藻细胞的絮凝效果更好,沉降所用时间更短,6μg/mL 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在30min内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5.28%。不仅如此,用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复合海泡石去除铜绿微囊藻,在15min内,只需要4μg/mL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就能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6.03%。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两亲性树状分子Csubgt;18/subgt;‑KKsubgt;2/subgt;复合海泡石是一种更加高效简便的絮凝除藻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除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亲性树状分子的除藻剂及其除藻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加快了藻华爆发进程,给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目前控制藻华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化学控藻法、生物控藻法和物理控藻法。物理除藻法主要是利用除藻机械从水中清除藻类,但是这种方法成本高、应用范围窄,不便于大范围使用。生物除藻法主要是引入新的生物从而控制藻类生长,然而这种方法周期长,新引入的生物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和食物链。化学除藻剂虽然能够紧急应对藻华的爆发,然而传统的化学除藻剂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利用天然粘土对有害藻华进行絮凝沉降是为数不多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绿色除藻方法,但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限制了其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阳离子改性剂能够提高粘土絮凝效果,然而现有的改性剂仍然无法满足高效除藻效果,因此,设计并探索新型絮凝剂及粘土改性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絮凝效率高并且除藻速度快的基于两亲性树状分子的除藻剂,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两亲性树状分子的除藻剂,所述除藻剂包括絮凝剂,所述絮凝剂为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
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是一种现有的生物医药材料,其已经被一些研究者研究与制备,本发明首次提出以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作为除藻剂中的絮凝剂,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由两条疏水烷基链和一条亲水聚赖氨酸树突组成,其结构通式如下:
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在水中的溶解性好,表面带有正电荷,可通过电中和作用与藻细胞高效结合,从而将藻细胞絮凝在一起沉降下来。
作为优选,所述的藻为引起藻华的常见藻种铜绿微囊藻。
作为优选,藻液中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终浓度为0.1~7μg/mL。
进一步地,藻液中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最佳终浓度为6μg/mL。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除藻剂,包括絮凝剂和粘土,所述絮凝剂为两亲性树状分子C18-KK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未经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3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