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2418.X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1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瑞;李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玉 |
主分类号: | F25B9/14 | 分类号: | F25B9/14;F25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一类 工质 联合 循环 | ||
本发明提供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属于热力学与制冷技术领域。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34,(M1+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45,(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56,(M1+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7,(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3,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89,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91——组成的闭合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力学与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热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人们经常需要利用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在实现上述目的之过程中,将面临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包括能源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用户需求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环境温度,工作介质的类型,设备的流程、结构和制造成本等。
吸收式热泵技术,利用高温热负荷驱动实现供热或制冷;但因受到工作介质的性质影响,其应用领域和范围受到较大限制。机械压缩式热泵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热能的高效利用。同时,两种技术还有共同的不足之处——无法在制热或制冷同时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逆向朗肯循环,冷凝放热时工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损失大,冷凝液的降压过程损失较大并对制冷带来负面影响,超临界工况时压缩机制造代价大且安全性降低,但具有低温相变吸热的优点;布雷顿循环,低温过程吸热存在较大的温差损失,性能指数不理,但面对变温热源时具有变温吸热和变温放热的优点。
在热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热力循环的创建及发展应用将对能源利用起到重大作用,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本发明针对利用高温热源进行供热或供冷,也考虑到同时利用动力驱动,兼顾动力需求,提出对高温热源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进行有效利用或对高温热源与环境之间温差进行有效利用,具有简单流程的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双向第一类单工质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个过程——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12,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23,(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34,(M1+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45,(M1+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56,(M1+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7,(M1+M2)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2千克工质降压过程83,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89,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91——组成的闭合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玉,未经李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24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