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96990.X | 申请日: | 2022-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4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子才;程随军;卞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00 | 分类号: | H01Q1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pmc 可重构 电磁 表面 结构 及其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确定超表面结构的阵列单元特征尺寸与变形形式,以及阵列单元的构型与驱动控制;对不同尺寸的阵列单元进行变形‑电磁仿真,优化并确定阵列单元的形状加工参数;在IPMC结构的表面加工阵列单元,得到IPMC阵列;设计夹持和电极引线结构,将IPMC阵列固定在夹持结构中,通过电极引线结构分别为IPMC阵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施加驱动电压;根据控制区域的分布和变形量调控需求,在IPMC阵列上设计单路或多路驱动电路及调节方式,完成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本发明制备简单、驱动控制方便、灵活性和实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可重构超表面能够动态调控各种电磁特性,实现电磁功能多元化,在隐身、通信、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发展至今,电磁超表面的可重构技术主要包含电调控、材料调控和机械调控等方式。电调控方式因有源器件的加入引入了干扰,增加设计的复杂性;材料调控的调控能力较为有限;机械调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较差,而且控制线路一般比较复杂,因此研究较少。随着柔性智能材料的快速发展,有望为这一方向带来新的活力。
柔性智能材料能够在外界刺激下产生显著变形,其激励源简单、响应速度快、质量轻、结构紧凑且无噪声,是仿生材料领域的重要方向且发展十分迅速。其中离子型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ntal Composite,IPMC)以其驱动电压低、变形响应大、寿命长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
IPMC机械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的研究,有望解决传统机械可重构方式存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差、控制线路复杂等缺陷,成为一种新型调控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可重构电磁超表面能够动态地调控入射电磁波的旋光角、椭圆角或透射率等电磁特性,且驱动电压低,控制线路简单,变形响应大,能够解决传统可重构方式的缺陷。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为IPMC材料,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层电极、中间层和下层电极,上层电极上设置有阵列单元,上层电极和下层电极的厚度均为10~20μm,中间层的厚度为20~500μm。
具体的,阵列单元的排布方式包括矩形阵列、环形阵列或其它周期和非周期阵列形式。
具体的,阵列单元的特征尺寸为1~30mm,阵列单元的结构形式为悬臂梁结构、平面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或抛物线结构。
具体的,中间层为介质薄膜,介质薄膜的介电常数为1.8~2.3,损耗角正切为0~0.015。
具体的,其特征在于,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在0~5V驱动电压作用下,能够发生0~90°的弯曲变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
基于IPMC的可重构电磁超表面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电磁超表面结构的工作频率和电磁特性的调控需求,确定超表面结构的阵列单元特征尺寸与变形形式,以及阵列单元的构型与驱动控制;
S2、根据步骤S1确定的阵列单元的特征尺寸与变形形式,以及阵列单元的构型与驱动控制;对不同尺寸的阵列单元进行变形-电磁仿真,优化并确定阵列单元的形状加工参数;
S3、根据步骤S2确定的阵列单元的形状加工参数在IPMC结构的表面加工阵列单元,得到IPMC阵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69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圆织机
- 下一篇:一种凸形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