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96211.6 | 申请日: | 2022-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3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雄;祁锋;陈建东;吴月龙;张红;周丹;陈海波;严雷鸣;龙玉桥;赵士文;葛秋易;陆冬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3F5/04;E03F5/14;C02F9/14;C02F101/16;C02F101/30;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汪丽红;徐波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河 道路 削减 雨水 系统 | ||
1.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渗收集子系统(1)、面源削减子系统(2)、存储滞蓄子系统(3)和雨水回用子系统(4);所述的超渗收集子系统(1)设置于道路侧边,由下渗雨水口(1-1)、生态树池(1-2)、透水铺装(1-3)和外排装置组成,用于收集雨水及实现部分或全部雨水自然下渗;所述面源削减子系统(2)设置于超渗收集子系统(1)和河道之间,为S型迂回净化廊道结构承接通过超渗收集子系统(1)的外排装置排出的未下渗雨水,各级所述S型迂回净化廊道结构的S型净化廊道(2-2)为中部下凹廊道且完成面标高逐级缓坡下跌,通过延长雨水径流路径和下凹绿地滞蓄下渗净化功能,实现污染物吸附下渗和过滤净化,并使雨水进入下层的存储滞蓄子系统(3),在存储滞蓄子系统(3)饱和时雨水直接通过S型净化廊道(2-2)排入河道;所述存储滞蓄子系统(3)设置于面源削减子系统(2)的下部,其内部填充雨水滞蓄材料实现雨水的滞蓄,所述的面源削减子系统(2)和存储滞蓄子系统(3)通过格宾石笼作为基本结构框架;所述的雨水回用子系统(4)为设置于面源削减子系统(2)上且向下延伸至存储滞蓄子系统(4)底部的潜水井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渗雨水口(1-1)包括井体(1-1-1)、拦污篮(1-1-2)、雨水蓖溢流口(1-1-3)、排水盲管(1-1-4)和排水暗沟(1-1-5),所述井体(1-1-1)和拦污篮(1-1-2)设置于道路侧边用于收集雨水,所述排水盲管(1-1-4)设置于井体的下部并与存储滞蓄子系统(3)连接,所述雨水蓖溢流口(1-1-3)和排水暗沟(1-1-5)设置于透水铺装(1-3)的下部并与存储滞蓄子系统(3)连接,所述的雨水蓖溢流口(1-1-3)、排水盲管(1-1-4)和排水暗沟(1-1-5)同时组成外排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体(1-1-1)采用立蓖式,在井体上部设置有拦污篮(1-1-2),上部侧向开设雨水蓖溢流口(1-1-3),底部从上至下依次铺设卵石(1-1-6)和碎石(1-1-7);所述的排水盲管(1-1-4)采用长丝无纺布包裹,长度超过超渗收集子系统(1)宽度并延伸至面源削减子系统(2)的内部;所述的雨水蓖溢流口(1-1-3)通过排水暗沟(1-1-5)连通至面源削减子系统(2);所述的排水暗沟(1-1-5)尺寸与溢流口一致,设于透水铺装面层之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树池(1-2)设置于透水铺装(1-3)靠近道路的一侧,所述生态树池(1-2)侧向立蓖开口并在生态树池(1-2)远离道路的一侧设置树池排水管(1-2-2)与面源削减子系统(2)连通,在树池排水管(1-2-2)设置内部溢流管口(1-2-1),当树池内水位高过内部溢流管口(1-2-1)时,雨水经树池排水管(1-2-2)排至面源削减子系统(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铺装(1-3)由上至下包括透水面层(1-3-1)、干硬性水泥砂浆(1-3-2)、透水混凝土(1-3-3)和级配碎石(1-3-4);所述透水面层(1-3-1)采用透水砖,厚80~100mm;所述硬性水泥砂浆(1-3-2),水泥砂子比例采用1:5~1:10;所述透水混凝土(1-3-3)使用C20~C25强度,厚100~300mm;所述级配碎石(1-3-4)采用粒径为3~10cm,厚度3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道路面源削减及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源削减子系统(2)通过格宾石笼隔墙(2-1)形成S型净化廊道(2-2);所述S型净化廊道(2-2)纵长为5~20m、宽1~5m,纵坡坡度1‰~2%;所述格宾石笼隔墙(2-1),顶面高于S型净化廊道完成面0.3~0.6m,拐弯处高于完成面0.1~0.15m,在转弯进行逐级下跌,每级下跌标高为0.2~0.5m;所述格宾石笼隔墙(2-1)在雨水滞蓄材料(3-3)以上部分的填料粒径采用50~100mm,雨水滞蓄材料(3-3)内部的填料粒径100~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621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