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94759.7 | 申请日: | 2022-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0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莫旭辉;钟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B60N2/02;G06Q10/02;G06Q50/30 |
代理公司: | 重庆恩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63 | 代理人: | 兰渝宏;熊传亚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公共 交通工具 座位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位管理系统,包括:设置在座椅上的可读码,可读码用于标识座椅;座椅开关装置,设置在座椅上,用于开启或关闭座椅;用户终端,用于响应于乘客扫码操作,扫描座椅上的可读码以上报相应信息;服务端,用于接收相应信息,并对该信息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向座椅开关装置发送第一控制指令,以控制座椅开启;车载终端,与座椅开关装置进行数据通信,用于接收并存储相应信息;检测座椅上是否有乘客,若检测到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座椅上一直无乘客,则发送第二控制指令至座椅开关装置以控制座椅关闭;以及检测座椅对应的乘客是否回到座椅附近,且当检测到乘客回到座椅附近时,发送第三控制指令至座椅开关装置,以控制再次开启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高铁、飞机、动车、长途公共汽车等是人们旅游、出差等场景下的主要出行方式。通常,乘客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提前订票,并同时选定相应的车次或航班,以及相应的座位位置和号码,出行时再取票,并根据票上的座位号进行对号入座。然而,在实际出行中,不对号入座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近年来引发民众关注的“高铁霸座”事件,以及长途汽车上为了座位而起争执等情况,这些都需要司机或乘务人员根据车票进行一一确认和协调,这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降低了乘客长途出行的舒适体验。
针对这种现象,现有技术中提出了扫码验座的方式,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1068194的中国专利申请,该申请公开了一种长途公交车的座椅,该申请通过设置车票确认装置来改变椅背的阻挡杆的转动角度,从而将座椅切换为可坐和不可坐的两种模式,以消除霸座现象。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020123475的实用新型申请,该申请公开了一种高铁座椅,该座椅上设有二维码扫描装置以及电磁锁,以防止霸座现象的发生。上述申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霸座问题,但是存在诸多不便:
1)需要手持纸质票或电子票进行扫码。其中,纸质票容易丢失,且持有纸质票的乘客已经逐渐减少;而电子票需要在手机上进行查找,并且对扫描光线有一定要求,如环境光线较暗(如长途车或列车经过隧道或在夜间行驶时)时,需要乘客退出电子票据的界面,进入手机屏幕亮度调节的界面来手动调节手机屏幕亮度以配合扫描,不仅使用存在不便,还增加了单个乘客的扫码耗时。另一方面,考虑到乘客的使用习惯以及客车的空间特点(客车的过道位置有限),当乘客在扫码时往往会站在两侧座椅之间的过道上(或站在前后两排座椅之间过道上),因此,一旦乘客在扫描上耗时过长,将对后面没有就坐的乘客造成阻碍,即在过道上形成拥堵现象,引发新的问题。此外,扫码后电子票几乎没有其他用处,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其就是存在网络中多余的垃圾数据。
2)每个座椅上都设置扫描装置,造价成本太高,维护费用也高,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3)对于长途的乘客来说,扶手有设置扫码装置将严重影响舒适度。
同时,针对运行时间较长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高铁、飞机等,乘客在行驶中途可能会暂时离座(例如上厕所、接开水、出站休息等),此时,如果座椅感应乘客离座自动切换为无法乘坐的模式,那么当乘客返回时需要再次扫码,较为不便;若座椅对乘客的离开不作回应,则又可能在乘客离座过程中出发生“霸座”问题。
另外,在当前的疫情情况下,很多场所都要求扫描场所码,或者要求单位上报信息(如人员行程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会涉及到列车行程信息。但现有的上报方式往往较为繁琐,不便于快速应对最新的防疫指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管理系统及方法,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
为了部分地解决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管理系统,其包括:
设置在所述公共交通工具的座椅上的至少一个可读码,所述可读码用于标识所述座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47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节中医康复用多功能针灸装置、强度、温度控制方法
- 下一篇:结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