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松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及指纹图谱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55751.X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49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赵涛;王明耿;林永强;任振丽;林林;黄桂福;徐翔;王爱杰;林玉梅;沈锡春;刘士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曹宇飞 |
地址: | 274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松 挥发性 成分 检测 指纹 图谱 构建 方法 | ||
1.一种甘松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甘松,加入蒸馏水,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收集乙酸乙酯层,干燥,定容,滤过,得供试品溶液样品;
⑵、气相色谱条件:采用毛细管柱色谱柱,进样口温度250~270℃,进样量0.6~1.2μl,分流比30~50:1,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80℃,以3~7℃·min-1速度升温至80~100℃,以30~50℃·min-1速度升温至130~140℃,保持4~6min;以8~12℃·min-1速度升温至170~180℃,保持8~10min;以6~8℃·min-1程序升温至240~260℃,保持10~20min;
⑶、质谱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60~80eV,离子源温度:270~290℃,溶剂延迟时间:2~3min,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检测范围m/z 50~550,得到甘松挥发性成分的GC-Q-Exactive Orbitrap MS总离子流图;
⑷、成分鉴定:使用X Calibur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使用第一级质谱EI-MS与标称质谱库NIST MS Search 2、Mainlib、Chinese Pharma数据库进行匹配,确定甘松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加热回流提取时间为1~3h。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加热回流提取时间为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干燥为使用无水Na2SO4干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气相色谱条件为:采用Thermo TG-WAXMS毛细管柱色谱柱,进样口温度260℃,进样量1μl,分流比40:1,程序升温:初始温度70℃,以5·min-1速度升温至175℃,保持9min,以7℃·min-1程序升温至250℃,保持15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毛细管柱色谱柱的规格为0.25mm×30m×0.25μm。
7.一种甘松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图谱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甘松,加入蒸馏水,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收集乙酸乙酯层,干燥,定容,滤过,得供试品溶液样品;
⑵、气相色谱条件为:毛细管柱色谱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5~115℃,保持0.8~1.2min,以23~27℃·min-1,升温至123~127℃,保持4~6min;以4~6℃·min-1升温至125~135℃,保持2.5~3.5min;以28~32℃·min-1升温至180~190℃,保持6.5~7.5min;以23~27℃·min-1升温至205~215℃,保持1.5~2.5min;以13~17℃·min-1升温至240~260℃,保持4.5~5.5min,进样口温度为230~250℃,检测器温度240~260℃;分流进样,分流比14~16:1;
⑶、共有峰的鉴定:将甘松挥发性成分供试品溶液检测后得到的气相色谱图导入Chempattern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分析,以百分峰面积大于1.0的色谱峰作为筛选条件,共标定共有峰,通过检索GC-Q-Exactive Orbitrap MS相关质谱数据,鉴定共有峰成分;
⑷、指纹图谱的建立:将共有峰峰面积数据进行标度化预处理后,采用曲线模拟的方法生成甘松挥发性成分共有模式的对照指纹图谱,从而建立甘松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575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