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4362.5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5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沈伟宏;廖剑明;郑荣滨;林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星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 | 分类号: | H04W4/80;H04L41/082;H04L41/0803;H04B5/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张锐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近场 通信 设备 控制 方法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为:以NFC电子标签作为数据传输中介,电子设备和外部设备以近场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其中,所述NFC电子标签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采用本发明的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解决了传统信号采集器等电子设备为实现配置更新、实时控制等操作增加通信模块、输入装置、显示装置等模块所引起的功耗增加、成本增加、产品防护等级下降等问题,可以实现简化产品设计,降低产品功耗,及提高采用电池供电设备的电池寿命等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参数配置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产品在形成成品后,通常不会留下调试接口和配置接口,以保证设备接口的简洁和使用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设备配置信息的更改就非常麻烦。
目前,对于一些具有防水防尘要求的设备,在生产时会做全设备密封,在出厂后设备会仅保留必要的已做防水的接口,为此这些设备需要在成品前做好设备配置,或预留以太网口等远程升级接口进行升级配置。但采用以太网通信会增加设备的功耗,对采用电池供电的长待机设备并不适宜。
在生产过程中,传统的设备配置方式是通过串口通信方式写入。但在写入配置文件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配置信息做个性化修改,则会大大降低配置的效率。
在设备控制,通常需要通过有线通信(如以太网通信、电力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方式,如红外、蓝牙、wifi、zigbee等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会增加设备日常功耗,影响采用电池供电的长待机设备的电池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可改善采用串口通信方式进行设备个性化配置效率低的问题,电池供电设备待机时长问题,及解决成品设备的后续配置修改和升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给出了一种基于近场通信的设备控制方法,所述方法为:以NFC电子标签作为数据传输中介,电子设备和外部设备以近场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其中,所述NFC电子标签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交互方式包括离线方式,所述离线方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掉电状态时,所述NFC电子标签的工作模式被设置为卡模拟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掉电状态时,外部设备以近场通讯方式将数据写入所述NFC电子标签;当所述电子设备上电时,通过NFC读写模块读取存储于NFC电子标签中的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为设备配置信息,以NFC数据交换格式存储于NFC电子标签。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在掉电前将其当前配置信息写入所述NFC电子标签,外部设备在更新所述电子设备的配置信息时,先从所述NFC电子标签读取当前配置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交互方式包括在线方式,所述在线方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上电状态时,所述NFC电子标签的工作模式被设置为点对点数据传输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上电状态时,以NFC电子标签为数据传输中介,所述电子设备和外部设备以近场通讯方式建立点对点通讯连接,进行实时数据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实时数据交互包括步骤:设备唤醒步骤;在设备唤醒状态下执行的:读设备数据步骤和/或写设备数据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唤醒步骤包括:外部设备向电子设备发送检查写入许可指令,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检查写入许可指令后回复写入许可信息;外部设备在接收到写入许可信息后,向电子设备发送开机指令,电子设备在接收到开机指令后,从待机状态唤醒,并回复已开机信息;外部设备在接收到已开机信息后,向电子设备发送检查确认指令,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检查确认指令后,回复已检查确认信息;外部设备在接收到已检查确认信息后,完成设备唤醒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星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星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43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