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338630.4 | 申请日: | 2022-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3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灵;周志强;王超;张戈炜;谢振国;涂占民;肖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15/04;E02D15/08;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朱文吉 |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地 区旋挖 咬合 灌注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的技术领域,针对传统的旋挖咬合灌注桩的咬合处容易出现渗水现象,提出了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通过在钢筋孔内周设置两组灌浆管件,后续安装钢筋孔时,使两组灌浆管件分别与相邻两素桩相对,在荤桩浇筑完成后,往两组灌浆管件内注入止水填充物,进而在素桩与荤桩的咬合处形成止水加强结构,本申请具有提升旋挖咬合灌注桩的咬合处的止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咬合桩是工程上一种常见的基坑支护形式,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支护结构。
咬合桩结构包括素混凝土桩(以下简称“素桩”)以及钢筋混凝土桩(以下简称“荤桩”),素桩与荤桩间隔分布且彼此之间相互咬合,施工时,先完成素桩的浇筑,然后通过旋挖钻机在相邻素桩钻设供荤桩成型的成型孔,旋挖钻机钻设成型孔的过程中将相邻素桩的一部分切除,后续往成型孔内注入混凝土便可形成与相邻素桩相咬合的荤桩。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一些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区,在地下水长时间作用下,素桩与荤桩的咬合处容易发生渗水现象,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咬合桩咬合处的止水性能,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富水地区旋挖咬合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制钢筋笼以及用于限制钢筋笼浮起的限位组件,所述钢筋笼内周设置有两组灌浆管件,两组所述灌浆管件关于钢筋笼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灌浆管件上均设置有脱模结构;
S2:三通一平:对待施工区域通水、通电以及通车并进行场地平整;
S3:素桩成型孔位施工:通过旋挖钻机开挖出供素桩成型的A孔,并进行清孔处理;
S4:素桩浇筑:将往A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素桩;并进行养护;
S5:荤桩成型孔位施工:通过旋挖钻机在相邻的素桩之间钻设供荤桩成型的B孔,并进行清孔处理;
S6:将钢筋笼吊入至对应的B孔内并通过限位组件对钢筋孔进行限位,进而限制钢筋笼在后续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上浮;同时,使钢筋笼内周的两组灌浆管件分别与相邻素桩相互正对;
S7:荤桩浇筑:往B孔内注入混凝土形成荤桩,并对荤桩进行进行养护;
S8:待B孔内的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后,往两组灌浆管件内注入止水填充物,注入止水填充物过程,通过脱模结构逐步提升灌浆管件,直至将灌浆管件从荤桩内完全拆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钢筋笼内周设置有两组灌浆管件,安装钢筋笼时使两组灌浆管件分别与B孔相邻的两组素桩相对,后期利用两组灌浆管件在荤桩与相邻两素桩的咬合处各自形成灌浆孔,通过往两组灌浆管件内加入止水填充物如膨润泥土砂浆等,进而在素桩与荤桩的咬合处进一步形成止水加强结构,有利于提升素桩与荤桩之间的止水强度,使得素桩与荤桩之间的咬合处更加不易发生渗水;通过脱模结构的设置,后期可将灌浆管件拆除,便于灌浆管件的循环使用。
优选的,所述钢筋笼顶段设置有供灌浆管件穿入的固定环;所述灌浆管件顶端呈漏斗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钢筋笼顶段设置有固定环且灌浆管件顶端呈漏斗状,安装灌浆管件时,将灌浆管件插入限位环,直至灌浆管件呈漏斗状的一端与限位环抵接,便可实现将灌浆管件卡接固定在钢筋笼上,使得灌浆管件的固定更加简单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协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86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硫尾气脱硫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工程检测用压弯防尘面具及其实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