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漏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6295.4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4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袁光杰;李景翠;夏焱;万继方;金根泰;李国韬;张弘;刘天恩;付盼;庞宇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10 | 分类号: | E21B4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陈亚男;黄健 |
地址: | 10012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检 装置 | ||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漏检测装置,其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第一检测件上设置有第一信号发射器和第一信号接收器,第一信号发射器沿井筒的轴向发射信号,以使第一信号接收器获取井筒轴向钻井液的数据信息;第二检测件内设置有贯穿第二检测件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可配置为与井筒相连通;第二信号发射器和第二信号接收器相对设置于流体通道的两侧,第二信号发射器沿第二容置槽的中心线发射信号,以使第二信号接收器获取井筒周向钻井液的数据信息。通过采用以上两个检测件进行泄漏位置的相互标定,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井漏检测装置无法准确的确定泄漏点位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属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钻井施工过程中,井漏是经常会遇到的异常工况。例如,当钻井井眼的周围地层中存在着一定的裂缝和空隙,钻井液就会流失到周围的裂缝和空隙中,从而导致井漏的发生。井漏的发生会浪费大量的钻井液和有效的钻井时间,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及时且准确的找到泄漏点并进行堵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常采用井漏检测器对泄漏点进行检测。相关技术中的井漏检测器上通常设置有传感器,此传感器可以沿着井筒的轴向采集井筒内钻井液的相关数据,例如钻井液流速、温度及压力,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泄漏点。
然而,上述井漏检测器的检测误差大,导致无法准确确定泄漏点位置,进而影响了钻井的效率且增加了钻井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井漏检测装置,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井漏检测装置无法准确的确定泄漏点位置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井漏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可配置为与井筒相连通;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设置有第一信号发射器和第一信号接收器,所述第一信号发射器和第一信号接收器沿着所述井筒的轴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发射器沿所述井筒的轴向发射信号,以使所述第一信号接收器获取所述井筒轴向钻井液的数据信息;
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检测件紧固连接;所述第二检测件内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检测件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可配置为与所述井筒相连通;所述第二检测件内还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贯穿所述流体通道,且与所述流体通道的中心线相交;所述第二容置槽内设置有第二信号发射器和第二信号接收器,且所述第二信号发射器和第二信号接收器相对设置于所述流体通道的两侧,所述第二信号发射器沿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中心线发射信号,以使所述第二信号接收器获取井筒周向钻井液的数据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漏检测装置,其包括设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第一检测件上相对应设置有第一信号发射器和第一信号接收器,当井漏检测装置沿着井筒的轴向上下移动时,通过此第一信号发射器和第一信号接收器能够沿着井筒的轴向采集钻井液的数据信息;同时,第二检测件内设置有贯穿第二检测件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与井筒相连通,使得钻井液能够流至流体通道内;第二检测件上设置有第二信号发射器和第二信号接收器,且第二信号发射器和第二信号接收器相对设置于流体通道的两侧,从而使得第二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穿透流体通道内的钻井液并被第二信号接收器接收,从而实现对流体通道内周向钻井液数据的采集,即相当于实现了对井筒周向钻井液数据信息的采集。基于上述,当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检测到的泄漏位置处于相同范围内时,说明泄漏点位置相对准确;当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检测到的泄漏位置处于不同范围内时,说明采集的数据存在误差,从而能够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通过采用以上两个检测件进行泄漏位置的相互标定,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定位精度更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62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