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平台微服务体系结构、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30748.2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6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韩辉;弓羽箭;焦进星;徐贵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0226 | 分类号: | H04L41/0226;H04L69/06;H04L67/133;H04L67/01;H04L67/51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2 | 代理人: | 张丽侠 |
地址: | 10009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台 微服 体系结构 计算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一种跨平台微服务体系结构、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资源管理层识别平台资源,建立平台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动态映射,将预先设置的多个资源类型标识映射到平台资源上,完成对平台资源的订阅和发布;协议封装层定义有数据内容的传输方式,设置指令传输信道和数据传输信道,且为信道数据传输匹配对应的优先级;模式抽象层同时提供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第一服务模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第二服务模型及基于位置和信息发现的第三服务模型;服务标准化层用于提供支持RPC远程调用的第一能力集合,支持流式工作模式的第二能力集合及支持资源自动发现、匹配、识别的第三能力集合。本申请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体系结构复杂且性能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跨平台微服务体系结构、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业务和模型日趋复杂,并伴随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产业不断发展、延伸,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信息标准,但是很多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依然使用各自独立的数据格式、元数据、元模型,为了把各个相对独立的源数据集成起来,只能通过构建一定的数据获取与计算程序来实现,这种做法需要花费大量工作并且后期并不能批量复用。
为了把复杂式、独立体系结构的庞大软件变成松散耦合、互联共享、简便集成的体系结构,提出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并不特指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分布式运算的软件设计方法,上层软件通过组件和协议库等调用另外一个应用软件组件运行逻辑、执行动作,从而为调用者提供服务,并且一项服务应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单元,可以被远程访问并能独立执行和更新。
SOA原则上采用开放标准、服务可模块化、可组合化、可重复使用、可交互化,并且服务可分层、可封装、可松耦合、可契约、可抽象、可重用、可组合、可自治、可被发现、可无状态等等。
SOA在传统互联网领域应用较广,互联网追求极致的客户感官体验,不断创新出一些新炫酷的应用,在大数据和复杂网络的支撑下,实现智能化并且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这其中软件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软件必须不断进化、敏捷迭代。
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为了达到以上效果,只能借助于当前现有技术进行拼装完成,为了实现SOA体系结构的通信经常会选择HTTP、MQTT、SOME/IP等协议完成数据通信,会选择XML标记语言进行消息格式数据的描述,同时会选择DDS进行数据订阅、发布,同时有选择CORBA组件进行接口描述。
传统SOA体系结构往往因为生命安全系数低、实时性要求不高,甚至故障后直接重启即可,这样导致好多机制都是动态实现、动态分配等,不需要考虑行业相关的安全特性,致使在很多对安全性和确定性场景无法使用。
传统SOA体系结构的应用领域和场景往往资源充沛、产业链完备、通信节点多、带宽充足,因此不需要考虑各类资源的开销,都是通过各类软件组件的堆砌形成非常重型软件规模,致使这类软件体系结构只能在资源丰富的场景下使用,对于相对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无法运行如此体量庞大的软件,并且效率极为低下。
传统SOA体系结构只是需要提供服务即可,对实时性和确定性几乎没有要求,比如我们通过SOA某个服务查询一个消费账单的信息,对信息返回时间和是否一定成功没有任何要求,但是对于工业和汽车等控制领域对数据的设置和获取都会有严格的时间和结果的确定性要求,因此传统的SOA体系结构和通信方法无法满足对时间确定性、结果确定的要求。
传统SOA体系结构对服务质量和数据优先级没有严格要求,比如整个系统下同时存在命令控制、数据传输或者对服务响应速度等级要求不一样的场景下,就需要SOA软件服务框架体统服务质量Qos的保障,因此传统SOA软件体系结构无法满足服务和通信优先级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07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