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本安防爆型光声光谱粉尘检测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27864.9 | 申请日: | 2022-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9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靳华伟;王浩伟;方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1N21/17 | 
| 代理公司: | 合肥兴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8 | 代理人: | 商德平 |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爆 声光 粉尘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本安防爆型光声光谱粉尘检测装置,包括光学检测防尘箱以及安装在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上的电源防爆箱;所述电源防爆箱的内部设置有彼此独立分布的第一转换线路、第二转换线路和第三转换线路,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的内部安装有光学检测板,所述光学检测板上安装有谐振腔。本发明中,采用三条转换线路分别满足于矿上、矿下和蓄电电机车三种不同电压工作环境,检测途径多样、适用范围更加广泛,针对矿下粉尘气体而言,光学检测防尘箱不仅使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检测效果更加快速精准,电源防爆箱可以避免输出的电流发生突变、出现电火花,进而发生爆炸的危险,保障检测环境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检测数据的精确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井本安防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本安防爆型光声光谱粉尘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许多矿下检测粉尘都是采用换膜器采集粉尘来实现检测粉尘的目的,传统的换膜器换膜,将换下来的膜片检测。由于矿下的供电电压与矿上的供电电压不同,所以现有的粉尘检测装置大多只能实现矿上或者矿下单独使用,并且无法适应由于矿下环境的复杂性,一旦检测箱的电路部分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火花,就会发生爆炸,无法保证检测环境的安全性。大多粉尘检测装置过于大型化,无法便携,小型化的粉尘检测装置因为其体型问题又无法保证检测过程中的稳定状态从而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大多数检测装置无法实现矿下的巡检功能,不能实现检测矿下多种位置的粉尘。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研究设计矿下光学检测装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尚未见到将光学检测装置应用于地下矿井检测粉尘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精确、适用范围广的本安防爆型光声光谱粉尘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本安防爆型光声光谱粉尘检测装置,包括光学检测防尘箱以及安装在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上的电源防爆箱;
所述电源防爆箱的内部设置有彼此独立分布的第一转换线路、第二转换线路和第三转换线路,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上安装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的内部安装有光学检测板,所述光学检测板上安装有谐振腔,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分别连通至所述谐振腔。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防爆箱的箱体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总电源接口和电源连接口,所述光学检测防尘箱的箱体一侧安装有第二总电源接口,所述第一总电源接口和第二总电源接口分别可连接至外界供电电源设备,且所述电源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总电源接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防爆箱的内部间隔安装有一列转换电源组与一列安全栅组,所述电源防爆箱的顶部安装有一列开关组,所述转换电源组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转换电源、第二转换电源和第三转换电源,所述安全栅组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安全栅、第二安全栅和第三安全栅,所述开关组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总电源接口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一转换电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转换电源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一安全栅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安全栅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口,形成所述第一转换线路;
所述第一总电源接口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二转换电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转换电源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二安全栅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安全栅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口,形成所述第二转换线路;
所述第一总电源接口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三转换电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转换电源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三安全栅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安全栅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的输出端经由导线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口,形成所述第三转换线路。
进一步地,所述谐振腔一侧的两端分别连通有进气路和出气路,所述谐振腔另一侧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78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