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及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2368.4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6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田鹏飞;何林;周滔;杜飞龙;邹子川;周小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27;G06N3/12;G06F17/12;G06F119/14;G06F119/08;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韩炜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合金 参数 逆向 识别 方法 模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及模型。基于Oxley模型和正交切削试验,通过测量正交切削中的切削力和切屑厚度,计算高温合金材料在主剪切区剪切面AB的平均剪切应力kAB、平均剪切应变γAB、平均剪切应变速率和平均温升TAB;使用Waldorf’s滑移线场模型修正切削力;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拟合高温合金材料J_C本构模型中的应变硬化项参数:初始屈服强度A、硬化模量B、应变率敏感系数n,再把J_C本构模型中剩余的2个参数:应变硬化指数C和热软化系数m作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算法搜索参数A、B、C、n、m的最优组合。本发明具有计算精度高、可靠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及模型。
背景技术
金属切削是工业生产中最重要、最常见的成形方式之一。研究金属切削过程中材料的力学行为响应对理解和改进切削建模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有限元法在切削仿真过程模拟变成了重要的手段。材料的本构模型是构建有限元模型的前提条件,本构关系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利用有限元法对切削过程进行仿真,它可以预测切削力、温度、应力分布和切屑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提高零件质量、优化切削工艺和刀具设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因此,选择或建立符合材料自身属性的本构关系及准确的本构模型参数对切削仿真至关重要。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材料在高应变率下(102~105s-1)承受大应变,从而引起绝热升温,在如此大的变形范围内,所研究的材料会受到变形行为的影响,如应变硬化、软化和相变。这些现象共同影响着材料的力学响应,并导致真应力-应变曲线形状发生变化。
材料本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大类:经验模型(empirical models)、半经验模型(semi-empirical models)和包含物理现象的模型(models incorporatingphysicalphenomena)。最近在材料变形方面的主要焦点是发展机理物理的本构模型,其内部变量代表材料的变形历史,可以解释材料的硬化、软化和回复现象,但是由于参数过多而在切削领域使用起来较为复杂。
在开发金属切削本构模型时,力学响应数据往往来源于压缩实验或动态力学测试实验。但是受限于实验条件,获取的数据和相关本构模型通常涵盖有限的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范围,其试验方法繁琐、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往往导致辨识的精度较低,极大地降低了仿真结果的不准确性。同时当材料成分或热处理状态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试验确立其本构方程,表层材料经受多次热-力载荷作用,诱导微观结构的变化,在常规的力学试验中都难以反映。为了解决测试方法中力学响应不能反映加工中的的实际热-机械载荷问题,大量学者围绕数值模型和解析模型开展了大量本构参数逆向识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一系列的有限元模拟导致计算成本交高,耗时较长,且伴随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和较低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及模型。本发明具有计算精度高、可靠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基于Oxley模型和正交切削试验,通过测量正交切削中的切削力和切屑厚度,计算高温合金材料在主剪切区剪切面AB的平均剪切应力kAB、平均剪切应变γAB、平均剪切应变速率和平均温升TAB;使用Waldorf’s滑移线场模型修正切削力;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拟合高温合金材料J_C本构模型中的应变硬化项参数:初始屈服强度A、硬化模量B、应变率敏感系数n,再把J_C本构模型中剩余的2个参数:应变硬化指数C和热软化系数m作为优化目标,通过优化算法搜索参数A、B、C、n、m的最优组合。
前述的高温合金本构参数逆向识别方法中,kAB的计算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23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驱动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二次电晕数字印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