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轧制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2018.X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2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曹雪萍;单贤根;王洪学;高山松;杨葛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燕 |
地址: | 10001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轧制 基础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煤直接液化油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金属轧制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煤直接液化产物为原料经加氢反应,得到加氢产物;(2)将加氢产物切割,得到40℃运动粘度为1‑15mm2/s的窄馏程馏分油作为金属轧制基础油;其中,所述煤直接液化产物为柴油馏分或煤直接液化中间油;其中,所述煤直接液化中间油包括中温溶剂油和/或高温溶剂油;其中,所述加氢反应为至少一段加氢反应。该方法以煤直接液化油液体产物为原料经催化加氢过程制备金属轧制基础油,是一种环保型环烷基溶剂油,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减少加工成本,丰富了原料油的种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直接液化油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轧制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轧制油主要有铝材轧制油、铜材轧制油和不锈钢轧制油,主要用于板材和带材轧制生产过程中的冷却与润滑。对于不同的轧制材质,所需轧制油的黏度与其硬度和熔点有关。铝材的硬度较小,熔点较低,所需轧制力较小,要求轧制后退火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轧件表面残留轧制油易燃烧完全,因此轧制油的黏度较低,其40℃运动黏度通常小于3mm2/s,一般采用航空煤油经过精密分馏得到的馏分油为基础油原料;不锈钢硬度较大,熔点较高,所需轧制力较大,轧制后退火温度也较高,适当提高轧制油的黏度对轧制有较好的润滑作用,所以不锈钢轧制油40℃运动黏度通常在7-10mm2/s,通常采用石油轻质减压馏分、轻质加氢异构化油或合成油轻组分为原料制备基础油。铜材的硬度和熔点居于铝材和不锈钢之间,所需轧制油的黏度高于铝材轧制油而不低于不锈钢轧制油,其40℃运动黏度通常在5-8mm2/s,所以铜材轧制油所用的基础油通常采用石油中的常压重馏分或减压轻馏分,同样经过精密分馏对组分进行切割得到。
随着金属加工企业对最终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轧制油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芳烃(特别是多环芳烃)是一种致癌物,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低芳烃是金属轧制油产品的发展趋势。环烷基油由于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良好的溶解性、低温性能及较低的黏度,是一种优良的金属轧制油基础油原料。
由于原料和加工工艺的特殊性,煤直接液化产品油具有独特的物性特点,如煤直接液化柴油馏分富含环烷烃且黏度较低,经加氢处理可得富含环烷烃的金属轧制油,在原料上具有加工技术优势;而煤直接液化中、高温溶剂富含芳烃且链烷烃含量较低,但其馏程范围较宽可经多步加氢处理制备出富含环烷烃的金属轧制油。但中、高温溶剂本身硫、氮等杂原子含量高,属于劣质馏分油,筛选合适的加氢精制工艺条件对其加工处理,是制备环保型环烷基类金属轧制基础油的关键难题。
目前没有采用煤直接液化油为原料制备富含环烷烃的环保型金属轧制基础油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利用煤直接液化油液体产物制备金属轧制基础油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金属轧制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以煤直接液化油液体产物为原料经特定的催化加氢过程制备金属轧制基础油,是一种环保型环烷基溶剂油,同时降低加工难度,减少加工成本,丰富了原料油的种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金属轧制基础油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煤直接液化产物为原料经加氢反应,得到加氢产物;
(2)将加氢产物切割,得到40℃运动粘度为1-15mm2/s的窄馏程馏分油作为金属轧制基础油;
其中,所述煤直接液化产物为柴油馏分或煤直接液化中间油;
其中,煤直接液化中间油包括中温溶剂油和/或高温溶剂油;
其中,所述加氢反应为至少一段加氢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未经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20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