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09463.0 | 申请日: | 2022-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8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花林;孙大勇;刘朝晖;李娜;晁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V40/16 | 分类号: | G06V40/16;G06V10/40;G06V10/74;G16H4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众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22 | 代理人: | 夏鹏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化 就诊 机器 人人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包括:包括多媒态就诊机器人、多媒态患者端和多媒态医护端;所述多媒态就诊机器人包括就诊机器人本体、存储模块、第一识别模块、预约处理模块、人脸采集模块、图像特征提取模块、第二识别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使用机器人对预约码和关联于所述预约码的预约信息进行核对,建立人脸识别数据库,通过多媒态医护端使图像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二识别模块对人脸的特征向量进行比较识别就诊,提高就诊患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避免医护人员混淆甚至搞错病人信息,提升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经消化道直接获取图像或经附带超声及X线的设备获取消化道及消化器官的超声或X线影像,以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组设备。按检查所用内镜属性可分为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胆道镜(包括子母镜)、胰管镜和腹腔镜以及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按检查部位和功能分为上消化道内镜、下消化道内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超声内镜等;按临床应用分为诊断性消化内镜和治疗性消化内镜。
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当护士呼叫患者进入准备间和医生在各诊疗间呼叫患者进入诊疗间进行诊治时,若出现多名患者间同名同姓不同性别或者是同音的情况,不仅导致医护人员混淆甚至搞错病人信息,影响诊断结果,且降低诊断效率,增大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故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消化内镜就诊机器人人脸识别系统,包括多媒态就诊机器人、多媒态患者端和多媒态医护端;
所述多媒态就诊机器人包括就诊机器人本体、存储模块、第一识别模块、预约处理模块、人脸采集模块、图像特征提取模块、第二识别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
其中,所述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患者预先通过就诊预约生成的预约码和关联于所述预约码的预约信息,并建立人脸识别数据库;
所述第一识别模块连接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对患者展示的所述预约码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于所述存储模块中检索出匹配的所述预约信息;
所述预约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识别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识别模块检索出的所述预约信息和人脸识别数据库发送至多媒态医护端;
所述人脸采集模块连接所述预约处理模块,用于采集患者的人脸图像,将所述患者的人脸图像作为人脸识别系统的输入图像;
所述图像特征提取模块连接所述人脸采集模块,用于提取所述人脸采集模块输入图像的特征向量;
所述第二识别模块与所述图像特征提取模块连接,用于多媒态医护端,将输入图像的特征向量与所述存储模块中存储的人脸特征向量进行比较,得到鉴别结果;
所述结果输出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识别模块,用于输出所述鉴别结果。
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数据库的建立包括:采集所有人的可靠图像、可靠图像的人脸特征提取以及在数据库中记录人脸特征信息。
优选的,所述采集所有人的可靠图像具体为采集n个人的可靠图像信息,每个人采集m张可靠图像,m、n为正整数。
优选的,所述可靠图像的人脸特征提取具体包括:
对第i个人的第j张可靠的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其中0<i<n+1,0<j<m+1,m、n为正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94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