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角雷达固定支架及固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06462.0 | 申请日: | 2022-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方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费雅倩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固定 支架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角雷达固定支架及固定方法,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本角雷达固定支架的收容腔的收容深度可以调节,第二限位单元用于角雷达沿其宽度方向的定位,第一限位单元被配置为:第一限位单元用于初步固定角雷达,并在角雷达受第一预设压力的作用时与角雷达配合,以用于角雷达沿其厚度方向的初始定位和沿其宽度方向的定位,第三限位单元被配置为:第三限位单元用于在角雷达与第一限位单元和第二限位单元配合完成且受第二预设压力的作用时,与角雷达配合,以用于角雷达沿其高度方向的定位和沿其厚度方向的最终定位。本申请提供的角雷达固定支架,解决了角雷达在与固定支架卡合时稳定性差,以及随着卡合次数增加会出现卡合松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角雷达固定支架及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角雷达主要用于监测处于内外后视镜视觉盲区侧前/后方移动的物体,相比前向雷达,角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是距离分辨率更高,视场角更宽,具备盲点监测、变道辅助、后方碰撞预警、车门开启预警等功能,因此目前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整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尤其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下,产生的振动会更大,因此,为了保证角雷达整体的稳定性,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螺栓结构将角雷达与支架连接固定,保证在任何车况下角雷达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螺栓连接存在安装时间长、安装结构件重量大、以及需要额外的安装工具的问题,且支架与角雷达螺接固定增加了标准件的费用。相关技术中,还出现了采用卡接固定的方式替代螺接,以达到减少安装重量、时间及成本的目的,然而前面提到过,车辆本身的环境具有不稳定性,在行驶的过程中几乎时时刻刻均存在振动,因此,目前的卡接存在连接稳固性差,角雷达容易与支架分离的问题,另外,角雷达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从支架上拆卸下来进行维修保养或是清洁等,因此反复的卡合也会使得角雷达与支架之间存在松动的问题,因此角雷达的外壳和支架一般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两者在卡合时需要一次性施加较大的力,这个过程可能使得卡扣在卡合的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碎屑,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出现卡合松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角雷达固定支架及固定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角雷达在与固定支架卡合时稳定性差,以及随着卡合次数增加会出现卡合松动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角雷达固定支架,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包括一收容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腔的顶面设有第一限位单元,沿其高度方向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单元,沿其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限位单元,所述收容腔的收容深度可以调节,所述第二限位单元用于角雷达沿其宽度方向的定位;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单元被配置为:所述第一限位单元用于初步固定所述角雷达,并在所述角雷达受第一预设压力的作用时与所述角雷达配合,以用于所述角雷达沿其厚度方向的初始定位和沿其宽度方向的定位;
所述第三限位单元被配置为:所述第三限位单元用于在所述角雷达与第一限位单元和第二限位单元配合完成且受第二预设压力的作用时,与所述角雷达配合,以用于所述角雷达沿其高度方向的定位和沿其厚度方向的最终定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单元包括:
第一限位组件,其设于与所述收容腔高度方向对应的其中一侧;
第二限位组件,其设于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所处侧的对应侧;
第三限位组件,其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底面,且所述第三限位组件沿所述收容腔深度方向的尺寸可以调节;其中,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用于辅助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角雷达卡合,所述第三限位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均与所述角雷达配合完成后,辅助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以完成所述角雷达沿其厚度方向的初始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6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