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9353.0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1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钊;鲁微微;许晨光;崔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5/307 | 分类号: | A61M5/307;A61M5/20;A61M5/315;A61M5/52;G06V40/16;A61L2/10;A61L2/22;A61L2/24;A61L101/34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91 | 代理人: | 黄飞隆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注射 装置 | ||
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该注射装置包括台体,所述台体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升降柱机构,所述升降柱机构上设有可升降的注射机构,所述注射机构中设有气动驱动的无针注射组件;所述注射机构上设有用于和手臂接触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中设有通孔,所述无针注射组件上的注射口置于该通孔中;还包括用于提供气动驱动力的气泵组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采用的自动化的无针注射方式,降低了成本,避免了注射创伤,提高了注射效率;同时提供智能化的自助式注射方式,降低了管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是目前重点投入建设的领域之一,疫苗注射也还在持续化的进行。
目前,疫苗、针剂的注射基本还需要医护人员人工进行,因此当执行大量人员的同时注射时,往往耗时长,传统的有针注射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注射和接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接种效率较低,并存在人员大量聚集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非常大,对于这种需求,目前一些自动化注射装置也有在研发。现有技术中,如公布号为CN113289158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疫苗自动注射装置,能够自动化的完成疫苗注射操作。但该装置中注射结构依旧为传统的注射器结构,需要将注射针插入到人体中进行注射,风险大,且注射器为一次性耗材,每次注射都需要新的注射器,使得工序繁琐,设备成本大,不利于推广。
目前高压式的无针注射方式开始出现,因此本申请基于该技术,对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和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采用的自动化的无针注射方式,降低了成本,避免了注射创伤,提高了注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全自动无针注射装置,该注射装置包括台体,所述台体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升降柱机构,所述升降柱机构上设有可升降的注射机构,所述注射机构中设有气动驱动的无针注射组件;所述注射机构上设有用于和手臂接触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中设有通孔,所述无针注射组件上的注射口置于该通孔中;还包括用于提供气动驱动力的气泵组件。
此外,所述无针注射组件包括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中设有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中设有可在其中密封移动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二腔体中设有可在其中密封移动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远离第二活塞的一侧的第一腔体连通至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的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连通至第二气管;所述第一气管和所述第二气管连通至气泵组件;依靠气压所述第二活塞朝向弧形板并将液体从注射口中压出进行无针注射。
该结构中,第一气管进气,第二气管出气时,高压气体使得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同步向注射口移动,挤压液体(疫苗)从注射口喷出,进行无针注射。完成注射后,通过气泵组件上的换向阀使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进出气顺序调换,使第一气管出气,第二气管进气,此时在高压气体的压力下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同步远离注射口,为下一次无针注射做准备。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注射口之间的腔体中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连通至液瓶,所述进液管和所述液瓶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注射口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
该结构中,液体(疫苗)通过第一单向阀和进液管进入到第二腔体中,无针注射时,高压气体推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同步向注射口移动,此时第一单向阀关闭,液体(疫苗)从通过第二单向阀后从注射口喷出,进行无针注射。复位时,在高压气体的压力下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同步远离注射口,此时第二腔体中用于存放液体(疫苗)的空腔形成负压,第二单向阀关闭,体(疫苗)通过第一单向阀和进液管进入到第二腔体中,为下一次无针注射做准备。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塞远离第二活塞的一侧设有弹簧,用于提供弹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93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摄像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消除钛合金空烧白圈缺陷的拔长锻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