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及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96223.1 | 申请日: | 2022-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8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钟超;丁永杰;魏立秋;于达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H1/00 | 分类号: | F03H1/00;H01F27/24;H01F27/28;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华夏松花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 代理人: | 高志光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磁场 加载 程度 霍尔 推力 磁路 结构 设计 方法 | ||
1.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包含内磁极(2),内铁芯(3)、底板(8)、外壳(9)和外磁极(14),所述内铁芯(3)和外壳(9)为中空环形体,所述内磁极(2)和外磁极(14)分别固定在内铁芯(3)和外壳(9)的外表面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内永磁体(1)、长内线圈(4)、长内磁屏(5)、短内线圈(6)、短内磁屏(7)、长外线圈(10)、长外磁屏(11)、短外线圈(12)、短外磁屏(13)和外永磁体(15);所述长内磁屏(5)、短内磁屏(7)、短外磁屏(13)、长外磁屏(11)、内永磁体(1)和外永磁体(15)均为环形体,内铁芯(3)、长内磁屏(5)、短内磁屏(7)、短外磁屏(13)和长外磁屏(11)由内向外依次同轴设置在底板(8)上;内永磁体(1)固定在内磁极(2)的外表面上,外永磁体(15)固定在外磁极(14)的外表面上,长内线圈(4)布置在内铁芯(3)和长内磁屏(5)之间,短内线圈(6)布置在长内磁屏(5)和短内磁屏(7)之间,短外线圈(12)布置在短外磁屏(13)和长外磁屏(11)之间,长外线圈(10)布置在长外磁屏(11)和外壳(9)之间,所述长内线圈(4)、短内线圈(6)、长外线圈(10)和短外线圈(12)缠绕在线圈架上,并将线圈架固定在底板(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长内磁屏(5)、短内磁屏(7)、长外磁屏(11)、短外磁屏(13)的材质均为DT4C纯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内铁芯(3)、内磁极(2)、长内磁屏(5)、短内磁屏(7)、外磁极(14)、长外磁屏(11)、短外磁屏(13)、外壳(9)和底板(8)的材质均为DT4C纯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内永磁体(1)和外永磁体(15)均采用耐高温钐钴永磁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线圈均为耐高温铜线,所有的线圈架为铝合金线圈骨架。
6.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
首先,在底板(8)上设计高度不同的磁屏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长内磁屏(5)、短内磁屏(7)、短外磁屏(13)和长外磁屏(11);长内磁屏(5)和长外磁屏(11)的高度相同,短内磁屏(7)和短外磁屏(13)的高度相同,并设置长内线圈(4)、短内线圈(6)、短外线圈(12)和长外线圈(10);内磁极(2)上布置内永磁铁(1),外磁极(14)上布置外永磁体(15),使得内永磁铁(1)和外永磁铁(15)形成主磁场;
然后通过调节长内线圈(4)、长外线圈(10)与短内线圈(6)、短外线圈(12)的电流大小及正负,可控制磁力线通过长短磁屏的比例,形成不同程度辅助磁场,与主磁场相耦合,实现连续调整推力器的后加载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长内线圈(4)和长外线圈(10)同时通电,短内线圈(6)和短外线圈(12)不通电,漏磁区域在内磁极(2)与长内磁屏(5),外磁极(14)与长外磁屏(11)之间,该漏磁区域在推力器出口一侧,磁力线主要通路在磁极与长磁屏之间,可形成大后加载程度辅助磁场,与主磁场相耦合,形成大后加载程度磁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可变磁场后加载程度的霍尔推力器磁路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短内线圈(6)和短外线圈(12)同时通电,长内线圈(4)和长外线圈(10)不通电,漏磁区域在内磁极(2)与短内磁屏(7),外磁极(14)与短外磁屏(13)之间,磁力线主要通路在磁极与短磁屏之间,该漏磁区域在推力器内部一侧,可形成小后加载程度辅助磁场,与主磁场相耦合,形成小后加载程度磁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62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途车辆
- 下一篇:一种模型训练方法、装置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