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隧道排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89545.3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8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蒋有有;江文烨;张天义;孙萌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7/34 | 分类号: | E01C7/34;E01C11/22;E03F3/04;E03F5/04;E03F5/10;E21F16/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范巍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海绵 城市 理念 隧道 排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隧道排水系统,在隧道口设置一定长度的渗水路段,透水路段包括自上而下的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土壤层,透水面层采用使用含硅藻土的透水混凝土和含粉煤灰的透水混凝土铺设而成,透水基层采用粗骨料与土壤接触。方便将水排放到路基的同时使得水不受毛细现象影响上升,可有效增大渗透速率,解决传统混凝土空隙结构控制难,易堵塞问题。结合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解决城市下穿式隧道洞口处排水难易积水问题,可避免后期病害复发的问题,且处治方法操作性强,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排水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隧道入口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将分流制确定为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体制,以此作为建设实施阶段的规划指导依据。截流式合流制仅作为分流制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在规划指导下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最终都必须实现分流制。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遭逢天气剧变时,易出现“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使得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极端问题:一方面是部分城市存在雨天安全隐患,降水量大时内涝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乏稳定的天然水资源,供水严重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隧道入口排水系统,有效解决隧道内严重积水的处治结构,利用新型透水混凝土材料,结合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让路面积水快速渗入地下,将多余积水汇集,达到隧道内无明显积水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隧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口的预设长度的渗水路段,渗水路段与隧道口的交界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沿渗水路段的宽度方向设置,截水沟的两端连接集水系统;
所述透水路段包括自上而下的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土壤层,透水面层采用含硅藻土的透水混凝土及含粉煤灰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用于将渗透的雨水导流至截水沟,透水基层采用粗骨料材料制成,用于阻止地下水受毛细现象造成上升,同时多余水分在此处汇流收集进入排水系统。
优选的,所述透水面层包括自上而下铺设的第一透水层和第二透水层,第二透水层铺设在透水基层的表面,第二透水层由含粉煤灰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第一透水层采用含硅藻土的透水混凝土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水层中设置有直通型透水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水层和第二透水层中的骨灰比应在3~4,水灰比在0.2~0.3,抗压强度控制在15~35MPa,抗折强度控制在3~5MPa。
优选的,所述透水面层和透水基层靠近隧道口的端部设置有端面透水层。
优选的,所述端面透水层采用含粉煤灰的透水混凝土制成,或采用含硅藻土的透水混凝土制成。
优选的,所述透水基层采用粒径大于5mm的粗骨料铺设而成,铺设厚度为20-30cm。
优选的,所述集水系统为集水井和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
所述截水沟的两端均设置有集水井,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渗水路段的两侧均设置有截水沟,并与渗水路段端部的截水沟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95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冻干粉标准品试剂盒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类P450酶突变体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