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幼苗抚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88587.5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1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靳翔;杨勇;王伟;曾德华;洪文君;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4/28;A01G24/12;A01C1/00;A01C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赵晓娟 |
地址: | 570100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濒危 红树 植物 花木 幼苗 抚育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幼苗抚育方法,包括:(1)种子处理,(2)种子萌发;(3)育苗块培育:将幼苗移栽至育苗块中,放入育苗盘,保持育苗盘中深度0.5‑1.0cm稀释海水,遮阴率50‑60%;(4)杀菌和预防病虫;(5)幼苗抚育:将幼苗装入营养袋中,放入育苗盘,保持育苗盘中深度2‑3cm稀释海水,遮阴率50‑60%;(6)野外炼苗:将幼苗连同营养袋转移至红树林苗圃中炼苗;每天喷洒淡水,移植至野外种植;本发明瓶花木幼苗的抚育方法,可达到18.70%的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可达到40%以上,实现了从采种到幼苗抚育,对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实现了高萌发率高存活率的稳定抚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濒危红树植物育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幼苗抚育方法。
背景技术
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是茜草科(Rubiaceae) 瓶花木属(Scyphiphora)的乔木红树植物,主要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群岛、中国海南、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和帕劳等地区。其木为叶革质,倒卵圆形或阔椭圆形,长2.5-7.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楔形,常下延,上面常有光泽。花序腋生,有花多朵,长1.5-3 厘米,宽2-2.5厘米,总花梗长0.5-1厘米;花白色或淡黄色。核果长8-11毫米,直径3-5毫米,有明显的纵棱6-8条,顶部冠以宿存的萼檐。主要生长在有淡水输入的热带海岸高潮带滩涂地区。
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020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明确规定保护珍稀濒危红树物种,扩大珍稀濒危红树物种面积。2006年,瓶花木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恢复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需要加强种群生境恢复、人工繁育和扩种等措施的研究。瓶花木是我国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红树植物之一,且其分布范围十分的狭小,天然分布于仅限于文昌八门湾红树林保护区和三亚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
拯救濒危植物的关键是扩大其种群数量,而现有的人工濒危红树育苗方法针对性较强,难以适用瓶花木的抚育,虽可使瓶花木种子萌发,但瓶花木种子萌发率低,并且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开始木质化的周期长,现有的抚育方法无法良好的抚育瓶花木幼苗,导致幼苗在抚育过程中大量死亡,存活率低,无法实现大量得到瓶花木幼苗。因此,研究瓶花木幼苗培育和抚育,以提高瓶花木的种群数量,对于我国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幼苗抚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濒危红树植物瓶花木幼苗抚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种子处理:选取1-2月份收集瓶花木植株上成熟种子,进行组合浸泡灭菌处理;
S2、种子萌发: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每天浇淡水,以苗床保持湿润不积水为准,且苗床无太阳直射;
S3、育苗块培育:待幼苗高度0.4-0.6cm时,将幼苗连同根部周围0.4-0.5cm 的苗床基质,移栽至含有营养基质1的育苗块中,并将育苗块放入育苗盘,保持育苗盘中含有深度0.5-1.0cm的稀释海水,进行瓶花木的育苗块培育,控制遮阴率为50-60%;
S4、杀菌和预防病虫:每隔1-2周,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溶液喷洒幼苗,待植株茎部木质化以后,停止杀菌剂和杀虫剂喷施;
S5、幼苗抚育:待幼苗长出4-5片叶子时,将幼苗连同育苗块装入含有营养基质2的营养袋中,将营养袋放入育苗盘中,保持育苗盘中含有深度2-3cm的稀释海水,控制遮阴率为50-60%,待植株茎部木质化2-3个月后,去除遮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琼台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琼台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85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