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88434.0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5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富;魏盛军;蔡文鸿;张哲;丁兰;潘柏霖;杨章武;林元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61/65;A01K61/54;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黄一敏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生物 附着 水下 养殖 系统 机构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包括:若干层养殖分笼,每一所述养殖分笼均设置有鱼道,若干所述养殖分笼通过所述鱼道依次连通;围网,围设于若干层养殖分笼的外围;第一鱼类,可通过所述鱼道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围网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内。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控制围网养殖笼内的附生、污损生物的生长,降低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改善网体内部水体流通状况,提高水下水产养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养殖领域,具体指有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在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如此,而水产养殖业也成为很多老百姓的致富之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下养殖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等。
牡蛎、扇贝等水产,其生活习性为滤食性,能够摄取悬浮在水中的活性和惰性颗粒。在养殖过程中,其主要滤食水中含有的浮游生物,这类水产的特点是行动缓慢或几乎不行动,同时具有坚硬且庞大的外壳。藤壶是水下常见的附着性生物,其外套壁向外分泌的钙质板从而不断增长,常常附着在牡蛎、扇贝等水产的外壳,以及附着在对应的养殖设施(养殖笼、网衣等)上。藤壶的附生对水产养殖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一来藤壶的食物来源也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会与养殖的水产争夺食物,二来藤壶寄生在水产的外壳后会限制、扭曲水产的外壳,使得水产的外观不佳或者限制水产的个头,三来,封堵养殖设施孔隙,造成养殖设施内部水体交换不畅,现有的养殖设备或养殖技术采用框体养殖笼或围网养殖笼,尚无法对藤壶进行防治。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是本发明研究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包括:
若干层养殖分笼,每一所述养殖分笼均设置有鱼道,若干所述养殖分笼通过所述鱼道依次连通;
围网,围设于若干层养殖分笼的外围;
第一鱼类,可通过所述鱼道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围网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内。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分笼包含层板,所述层板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其外围设置有一圈挡板,所述连通孔和一圈所述挡板组成所述鱼道,所述围网固定设置于所述层板的边缘。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养殖分笼从上往下依次间距设置,所述挡板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层板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纵向设置有若干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养殖分笼区分为若干养殖区。
进一步地,包含储水机构,设置于最底层的所述养殖分笼的下侧,所述储水机构与所述鱼道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鱼类为以污损生物为食的鱼类。
进一步地,所述围网对应每一层养殖分笼均设置有可开关的出口。
进一步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包含:
若干所述的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
主梗绳,两端固定连接于相应的固定点,若干所述水下养殖系统悬挂于所述主梗绳;
若干浮球,悬挂于所述主梗绳。
进一步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的操作方法,
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84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成型模具
- 下一篇:基于电网峰谷差率的负荷侧交易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