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熔渣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8748.2 | 申请日: | 2022-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7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春;孟渊;肖亚娟;郑武杰;孙岩;徐俊辉;吴鹏超;张熹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红旗除尘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08;C01B3/06;C01B32/40;C04B5/00;C04B5/06 |
代理公司: | 无锡睿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6 | 代理人: | 袁诚 |
地址: | 214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处理 以及 余热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熔渣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将熔渣导入至腔室;将熔渣粒化形成颗粒物,同时向腔室输入碳粒以及含有CO2的第一气体,以在腔室内生成CO;收集颗粒物以及腔室内混合形成的第二气体;将颗粒物研磨为粉料并收集。本方案中,碳粒与第一气体中的CO2反应生成CO,这个反应吸收熔渣的热量,使得熔渣在粒化过程中急冷,形成的颗粒物为玻璃体态颗粒物,收集到的颗粒物不需要烘干即可直接研磨为粉料,能够用于制备水泥混合材或混凝土掺合料。收集第二气体(包括生成的CO)则实现了对熔渣热量的回收,减少了高品质热能的浪费。此外,处理熔渣的过程中也显著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渣处理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熔渣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对能源的一次利用率仅在40%左右,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热余能,已经有多种余热利用的方案应用于钢铁行业中,但钢铁生产过程中高炉产生的高温液态熔渣(以下简称熔渣)是目前唯一未能有效利用的副产物。熔渣的出炉温度一般在1673~1823K之间,每吨熔渣含(1260~1880)×103kJ的显热,相当于60kg标准煤。2020年中国生铁产量为9亿吨左右,炼铁过程中产生的熔渣总量约为3.1亿吨,这些熔渣蕴含总热量相当于1900万吨标煤。
另外,钢铁生产的C02排放量仅次于发电,而钢铁工业的C02排放主要是由能源消耗引起的,约占钢铁工业C02排放总量的90%以上,因此钢铁工业C02减排的重点在于节能,即提高钢铁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钢铁企业中,高炉工序的能耗最高,消耗的能源比例占钢铁企业消耗能源总量的50%以上,而对高炉工序进行余热余能回收系统并不完备,尤其是熔渣的显热回收率几乎为零。
我国90%的熔渣都采用水冲渣法处理。水冲渣法是指利用低温的冷却水直接与高温的熔渣混合,使得熔渣急冷并形成玻璃体态颗粒物,用于制备水泥混合材、混凝土掺合料,在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熔渣处理技术(即水淬法)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水淬法”处理过程中需要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为保证熔渣与水充分接触,对冲渣水的用量有一定要求,同时水与高炉熔渣的接触过程中,还会使水蒸发耗散。据测算,处理1吨高炉熔渣需要消耗新水1.2吨左右,循环用水量可达10吨。
2、水淬过程中伴有SO2和H2S等酸性气体污染物的排放,处理1吨熔渣的硫化物排放在5000mg以上,这部分硫化物随水蒸气逸散在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3、熔渣所蕴含的高品质显热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能耗浪费巨大。采用水淬工艺处理后,熔渣的高值显热(约1773K)被转化成冲渣水的低温余热(约363K),只能用于冬季供暖等有限场合,造成了大量高品质热能的损失和浪费。
4、熔渣经过水淬处理后再用于制粉(磨粉)时,还需要进行烘干处理,消耗能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熔渣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炉熔渣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方法,包括
将熔渣导入至腔室;
将所述熔渣粒化形成颗粒物,同时向所述腔室输入碳粒以及含有CO2的第一气体,以在所述腔室内生成CO;
收集所述颗粒物以及所述腔室内混合形成的第二气体;
将所述颗粒物研磨为粉料并收集。
进一步的,在向所述腔室输入碳粒与第一气体的过程中,同时向所述腔室加入水,利用所述碳粒与水生成H2气体与CO气体。
进一步的,向所述腔室加入水的方法包括:将水蒸气直接通入所述腔室,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红旗除尘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红旗除尘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87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