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泡粒子成形体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2236.5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9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大井贵史;太田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SP |
主分类号: | C08J9/18 | 分类号: | C08J9/18;C08J9/228;C08L23/14;C08L2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陈亦欧;毛立群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泡 粒子 成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泡粒子成形体,是由多层发泡粒子构成的发泡粒子成形体,所述多层发泡粒子具有以聚丙烯类树脂作为基材树脂的发泡状态的芯层和包覆所述芯层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为非发泡状态,所述包覆层以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基材聚合物,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动摩擦系数为1.0以上3.0以下,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静摩擦系数相对于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动摩擦系数的比为0.4以上0.9以下,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成形体密度为30kg/m3以上300kg/m3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粒子成形体。
背景技术
将聚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模内成形而成的发泡粒子成形体与聚苯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成形体相比,耐化学品性、耐冲击性、压缩应变复原性等优异。因此,聚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成形体作为冲击吸收材料、隔热材料及各种包装材料等,在食品容器、电气电子部件的包装缓冲材料、汽车保险杠、内装部件、住宅用隔热材料等建筑部件、杂货等广泛的领域中被利用。然而,为了解决因丙烯类树脂的结晶性及耐热性引起的成形加工困难,正在寻求对使用了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的模内成形法的改良,并正在进行对使用了被与发泡层不同的树脂包覆的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的成形体的研究。
在专利文献1及2中,以得到具有低压下的成形性、刚度、耐热性的成形体为目的,公开了一种由以聚丙烯类树脂形成的芯层和以聚丙烯类树脂形成的外层构成的多层结构的发泡粒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及成形体的制造方法,使该外层的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与该芯层的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的关系满足特定的关系式,使该外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的多层发泡粒子含浸发泡剂,并使加热软化状态的含浸发泡剂的多层树脂粒子发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80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26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述那样地,在将聚丙烯类发泡粒子成形体例如用作捆包容器的情况下,与聚苯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成形体相比较,聚丙烯类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强度优异。进一步地,与以往的聚乙烯容器等塑料容器相比,聚丙烯类发泡粒子成形体轻量且保护性优异。然而,在捆包了被捆包件的状态下搬运这样的捆包容器时,发泡粒子成形体表面与被捆包物摩擦而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与被捆包物接触的部分的发泡粒子成形体表面的外观变差、或者与被捆包物接触的部分的发泡粒子成形体的抓握力降低。此外,在成形体的外观变差的情况下,在反复使用时,有时也变得难以发挥当初的发泡粒子成形体所具有的抓握性能。
于是,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抓握性优异、外观难以因摩擦而发生变化、能够经受反复使用的发泡粒子成形体。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通过将构成聚丙烯类树脂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发泡粒子设为多层发泡粒子,将聚丙烯类树脂多层发泡粒子的包覆层设为非发泡状态并由热塑性弹性体构成,将成形体的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及密度设为特定的范围,从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即,本发明是一种发泡粒子成形体,由多层发泡粒子构成,所述多层发泡粒子具有以聚丙烯类树脂作为基材树脂的发泡状态的芯层和包覆所述芯层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为非发泡状态,所述包覆层以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基材聚合物,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动摩擦系数为1.0以上3.0以下,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静摩擦系数相对于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动摩擦系数的比为0.4以上0.9以下,所述发泡粒子成形体的成形体密度为30kg/m3以上300kg/m3以下。
此外,详细为:
[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SP,未经株式会社JSP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2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表面检查装置及表面检查方法
- 下一篇:多存储器装置中的战略性电力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