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71641.5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3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白明金;李坚;黄琦;鹿超群;蔡东升;张峰瑜;胡维昊;张真源;易建波;井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S23/70 | 分类号: | F24S23/70;F25B15/06;F25B27/00;H02S40/22;H02S4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杜阳阳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联产 聚光 光伏热 系统 | ||
1.一种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光伏热系统包括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热交换子系统和电解子系统;
将所述聚光光伏热子系统、所述制冷子系统、所述卡琳娜循环子系统和所述热交换子系统依次首尾连通,以构成第一热循环回路;所述第一热循环回路中设置有导热剂;
所述聚光光伏热子系统还与所述电解子系统连通;
所述聚光光伏热子系统,用于:
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和热能;所述电能至少包括第一电能;
将所述热能传输至所述制冷子系统;
所述卡琳娜循环子系统,用于:
将所述制冷子系统传输的第一热能转换为电能;
将第二热能传输至所述热交换子系统;所述第二热能为所述第一热能转换成电能后剩余的热能;
所述电解子系统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能进行电解制氢;
所述卡琳娜循环子系统包括分离器、涡轮、混合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膨胀阀、进料泵、预热器和第一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分离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分离器的输入端的连通管道内设置有工作流体;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将所述导热剂的热能转移至所述工作流体中;所述导热剂的热能为所述第一热能;
所述分离器用于将所述工作流体分离为汽态流体和液态流体,并将所述汽态流体输送至所述涡轮,将所述液态流体输送至所述第一膨胀阀;所述涡轮用于利用所述汽态流体发电;
所述涡轮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器的第一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膨胀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混合器的第二输入端连通,所述混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输入端连通;
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进料泵与所述预热器的第一输入端连通,所述预热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输入端连通;
所述制冷子系统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二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预热器的第二输入端连通,所述预热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热交换子系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流体为NH3H2O。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子系统包括发电机、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膨胀阀、吸收器和溶液交换器;
所述发电机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聚光光伏热子系统输出的导热剂的热能;
所述发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膨胀阀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通;
所述吸收器与所述溶液交换器双向连通,所述溶液交换器还与所述发电机双向连通;
所述发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卡琳娜循环子系统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子系统还包括第三膨胀阀和循环泵;
所述吸收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溶液交换器的第一输入端连通,所述溶液交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发电机连通;
所述发电机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溶液交换器的第二输入端连通,所述溶液交换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膨胀阀与所述吸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输入端的连通管道内设置的流体为LiBrH2O。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子系统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产的聚光光伏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光伏热子系统包括定日镜场和光伏组件;
所述定日镜场用于将太阳光反射聚集到所述光伏组件;
所述光伏组件用于利用所述太阳光进行发电,以产生电能和热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16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