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8703.7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3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古和康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膳魔师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D53/02 | 分类号: | B65D53/02;B65D47/08;B65D8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姜越 |
地址: | 2153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元 以及 容器 | ||
提供止水填密件的清洗性优越且能够良好地保持该止水填密件实现的密封性的盖单元。止水填密件(23)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该弹性部件在盖主体被安装于容器主体(2)的状态下与从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突出的伸出部(6)抵接,该止水填密件具有:与嵌合凹部(24)嵌合的环状的嵌合凸部(23a)、从嵌合凸部(23a)的外周面向扩径方向遍及整周突出的弹性凸缘部(23b)及从嵌合凸部(23a)与弹性凸缘部(23b)之间向下方遍及整周突出的弹性套筒部(23c),成为弹性凸缘部(23b)的下表面与伸出部(6)的进入侧的面接触,并且弹性套筒部(23c)的外周面与伸出部(6)的顶部侧的面接触的状态,弹性套筒部的内周面从嵌合凸部的下表面向下方连续地设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带盖容器,其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的颈口部由此对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关闭的盖单元(塞体)(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这样的盖单元成为具有对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关闭的盖主体并通过旋合将盖主体安装于容器主体的构造。另外,盖单元成为具有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盖主体的止水填密件并利用该止水填密件对容器主体与盖主体之间进行密封(止水)的构造。
止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盖主体。止水填密件在通过旋合将盖主体安装于容器主体时与从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突出的伸出部抵接,由此成为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伸出部遍及整周紧贴的状态。由此,能够对容器主体与盖主体之间进行密封(止水)。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环状密封填密件的外周面设置有与密封阶部上部的倾斜面抵接且截面呈帽檐状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舌片状部及与密封阶部抵接且截面呈倒U字状的形状突出的环状的下垂部,下垂部凭借液体容器内的内压而被扩张并压接于密封阶部的突出面,另外,舌片状部凭借液体容器内的负压而压接于密封阶部的上部的倾斜面。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在主要放入热的食品的带盖的隔热容器中,在外周附近具备截面具有倒U字形状的环状的伸出部的密封部与容器体的承载突条紧贴,从而对容器体内进行密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87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6904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填密件中,在舌片状部与下垂部之间形成有凹状的间隙,从而饮料容易积存于该间隙。另外,该间隙难以清洗,容易变得不卫生。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密封部中也同样地,在外周附近形成有凹状的间隙。容器体为广口,因此作为内容物例如主要是汤、固体食品等,从而假定营养价值高的这些内容物积存于该间隙或者夹在该间隙之间。因此,这样的间隙难以清洗,容易变得不卫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止水填密件的清洗性优越且能够良好地保持该止水填密件实现的密封性的盖单元以及具备这样的盖单元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带盖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案。
〔1〕一种盖单元,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
该盖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盖主体,上述盖主体对上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进行关闭;以及
止水填密件,上述止水填密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盖主体,并且对上述容器主体与上述盖主体之间进行密封,
上述盖主体在从上述上部开口部嵌入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具有环状的一方的嵌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膳魔师株式会社,未经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膳魔师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87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感器元件
- 下一篇:一种碱熔粉煤灰-秸秆共热解制备生物炭的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