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煤机组高温再热蓄热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65624.0 | 申请日: | 2022-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9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王英迪;管程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33/18 | 分类号: | F22B33/18;F22B31/08;F22G3/00;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 机组 高温 蓄热 热电 协同 深度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高温再热蓄热的燃煤机组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机(1)、汽轮机(2)、中高压出口抽汽管(3)、高温再热器(4)、再热蒸汽管(5)、再热蓄热加热支路(6)、再热蓄热入口截止阀(7)、再热蓄热入口止回阀(8)、蓄热器(9)、蓄热供热蒸汽管(10)、蓄热供热出口截止阀(11)、蓄热供热出口止回阀(12)、抽汽供热主路(13)、抽汽供热出口截止阀(14)、抽汽供热出口止回阀(15)、热用户(16)、蓄热补水旁路(17)、省煤器(18)、蓄热补水升压泵(19)、蓄热补水截止阀(20)、蓄热补水止回阀(21)和锅炉本体(22);
发电机(1)与汽轮机(2)相连,汽轮机(2)的中高压缸供热抽汽口经抽汽供热主路(13)与热用户(16)相连,抽汽供热主路(13)上设有抽汽供热出口截止阀(14)和抽汽供热出口止回阀(15);汽轮机(2)的中高压缸出口再热抽汽口与中高压出口抽汽管(3)、高温再热器(4)和再热蒸汽管(5)构成循环回路;再热蒸汽管(5)上设有再热蓄热加热支路(6),再热蓄热加热支路(6)与蓄热器(9)相连,蓄热器(9)经蓄热供热蒸汽管(10)与抽汽供热主路(13)相连;再热蓄热加热支路(6)上设有再热蓄热入口截止阀(7)和再热蓄热入口止回阀(8);蓄热供热蒸汽管(10)上设有蓄热供热出口截止阀(11)和蓄热供热出口止回阀(12);再热蓄热加热支路(6)上设有蓄热补水旁路(17),省煤器(18)经蓄热补水旁路(17)与蓄热器(9)相连,蓄热补水旁路(17)上设有蓄热补水升压泵(19)、蓄热补水截止阀(20)和蓄热补水止回阀(21);且高温再热器(4)和省煤器(18)均设置于锅炉本体(22)内并由锅炉本体(22)提供热源;
蓄热器(9)包括蓄热器本体(91)、若干换热管(92)、出口联箱(93)、第一入口联箱(94)、第二入口联箱(95)、再热蒸汽入口管(96)、蓄热补水入口管(97)、并联旁路管(98)、并联旁路截止阀(99)和供热蒸汽出口管(90);蓄热器本体(91)中内嵌有若干并联的换热管(92),一组换热管(92)入口与第一入口联箱(94)相连,另一组换热管(92)入口与第二入口联箱(95)相连,所有换热管(92)出口均连接至出口联箱(93),出口联箱(93)与供热蒸汽出口管(90)相连;第一入口联箱(94)入口与再热蒸汽入口管(96)相连,第二入口联箱(95)入口与蓄热补水入口管(97)相连;再热蒸汽入口管(96)与蓄热补水入口管(97)通过并联旁路管(98)连通,并联旁路管(98)上设有并联旁路截止阀(9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再热蓄热的燃煤机组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煤机组为多锅炉燃煤机组,其包含多组并联的供热锅炉,每一组供热锅炉均包含独立的高温再热器(4)、省煤器(18)以及锅炉本体(22),各组供热锅炉中的高温再热器(4)以并联形式连接在中高压出口抽汽管(3)和再热蒸汽管(5)之间,各组供热锅炉中的省煤器(18)以并联形式连接在蓄热补水旁路(1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再热蓄热的燃煤机组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入口联箱(94)和第二入口联箱(95)的数量均大于等于1,且第一入口联箱(94)和第二入口联箱(95)连接的换热管(92)数量允许不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再热蓄热的燃煤机组热电协同深度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9)内置的蓄热材料为工作温区在300~500℃范围内的相变蓄热材料和显热蓄热材料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56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