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蓄能增渗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4960.3 | 申请日: | 2022-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0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朱争;党海龙;高涛;白璞;刘芳娜;王强;王小锋;刘明军;崔鹏兴;石立华;田伟伟;孙兵华;梁卫卫;李留杰;王继超;凃兴平;伍小雄;陈刚;李东;吕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西安亿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0 | 代理人: | 贺珊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渗透 油藏 蓄能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注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蓄能增渗评价方法,方法如下:判断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开展井组注采连通性分析;开展井组生产现状分析,判断该井组是否正常生产、已关停及高含水;开展单井动态分析:分析油井的见水见效程度,确定油井实际见效累注水量与水淹累注水量;开展井组剩余采出程度评价:以剩余采出程度大于10%判定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良好;在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良好时,确定蓄能增渗评价参数;蓄能增渗评价参数包括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最佳蓄能增渗焖井时间、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速度及蓄能增渗采液速度。本发明可有效指导油田油区蓄能增渗注水关键参数优化,形成最佳的蓄能增渗技术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蓄能增渗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延长油田部分区块注水条件不成熟、地域受限、缺水等因素所致注水管线铺设难度大、成本高、注水站点少水源不足,因此,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油田开发研究所业内首次提出了蓄能增渗注水开发技术。蓄能增渗是基于大排量、高压泵注设备,以高于或略低于破裂压力的泵注压力,短期连续泵注大量水,快速高效补充地层能量,充分发挥油藏的渗吸-驱替作用的注水方式。
蓄能增渗的机理主要是蓄能作用和增渗效应,即一次或数次大液量快速注水,短时间内注水井压力快速波及至周围油井,实现快速蓄能,提高地层压力。同时在高于破裂压力的快速注水过程中,形成水驱动态裂缝,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增强基质—裂缝渗吸置换作用,达到增加产量和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蓄能增渗选井原则: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高;油层厚度大,非均质强;初期产油量高,含水低,剩余可采储量大;目前低产低效停产或者产液量低,地层亏空严重;井组井网完善,周围可能受效油井多;井组注采关系对应好;注采井距适中;注水不见效或者注水困难;固井质量好,且井筒正常,无沉砂、堵塞等情况。其优点是减少注水站或者撬装站、注水管线与井口设备的投资,实施费用较低,可快速收回投资,实现低渗透油藏规模效益开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的蓄能增渗注水中注水量、焖井时间、采液速度、注水速度的定量优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油藏工程理论、室内实验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透油藏蓄能增渗评价方法,实现蓄能增渗技术中注水量、焖井时间、采液速度、注水速度定量优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蓄能增渗评价方法,方法如下:
判断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
开展井组注采连通性分析;
开展井组生产现状分析,判断该井组是否正常生产、已关停及高含水;
开展单井动态分析:分析油井的见水见效程度,确定油井实际见效累注水量与水淹累注水量;
开展井组剩余采出程度评价:以剩余采出程度大于10%判定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良好;
在井组蓄能增渗开发潜力良好时,确定蓄能增渗评价参数;
蓄能增渗评价参数包括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最佳蓄能增渗焖井时间、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速度及蓄能增渗采液速度。
其中,
所述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的获得过程为:
确定最大注水量及最小注水量;
以最大注水量及最小注水量为边界,以等间距插值原则设计不同注水量方案,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对比不同注水量下井组的累产油量、地层压力随生产时间变化,以累产油量最大时对应的注水量为数模中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
判断数模中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是否同时满足①低于水淹累注水量②处于见效累注水量范围③不低于地层亏空体积一半的条件,满足条件的数模中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即为最佳蓄能增渗注水量。
其中,
所述最佳蓄能增渗焖井时间的获得过程为:
确定最大焖井时间及最小焖井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49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