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心式水凝胶液滴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57133.1 | 申请日: | 2022-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2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唐伟敏;何赛灵;程潇羽;吴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J3/00 | 分类号: | C08J3/00;C08J3/12;C08J3/075;C08L89/00;C08L5/04;C08L5/12;C12N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心 凝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水凝胶液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配制水凝胶,选取一种或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配制成具有粘度的水凝胶;2)制备水凝胶液滴,在由含1~20%(v/v)EM 180的棕榈酸异丙酯组成的油相系统中,将步骤2)制备的水凝胶经离心剪切生成水凝胶液滴。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2)水凝胶中混合消化游离的细胞,经离心剪切生成负载细胞的水凝胶液滴。本发明证明其可用于细胞3D培养,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工艺简便、高通量和高重复性等优点,为组织工程、细胞3D打印、肿瘤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提供新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式水凝胶液滴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与微流控技术交叉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静态细胞培养往往在二维培养皿中进行,并接触玻璃或塑料的培养皿表面。这样的方式会影响细胞中基因的表达且无法持续生长及分化。相较之,三维细胞培养往往能够保持细胞的分化特性,在组织芯片、类器官模型、肿瘤研究及药物研发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水凝胶液滴负载细胞是三维细胞培养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负载细胞的水凝胶液滴的生产成本、便捷性、可重复性等直接关系到使用该技术的成本与效率。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细胞的水凝胶液滴,该法需使用价格高昂的微流控仪器以及复杂的芯片制备工艺,且具有易堵塞、管道灭菌困难(无法一次性使用)和通量低等缺点。目前已有中国专利文献CN110302726A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流控的负载细胞水凝胶微珠制备装置及方法,该申请结合了微流控技术制备水凝胶微珠;CN112409553A 公开了一种微流控冰晶法制备可注射多孔水凝胶微球的方法;CN 109851711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单细胞检测中的可溶性水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该法采用液滴微反应器制备微球。上述专利文献均需使用微流控技术,除非对液滴的数量要求较低,难于满足作为类组织的生物材料应用于药物筛选和3D打印等领域中。
综上,目前常用的制备工艺与微流控相关,在通量、成本、简便性等方面均略有欠缺。另外,两相混合法制备的水凝胶会使用具有毒副作用的乳化剂、交联剂等,制备的水凝胶液滴均一性和安全性没有充分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心式水凝胶液滴的制备方法。
一种离心式水凝胶液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配制水凝胶
选取一种或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配制成具有粘度的水凝胶;
2)制备水凝胶液滴
在由含1~20% (v/v)EM 180的棕榈酸异丙酯组成的油相系统中,将步骤2)制备的水凝胶经离心剪切生成水凝胶液滴。
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2)水凝胶中混合消化游离的细胞,经离心剪切生成负载细胞的水凝胶液滴。
步骤1)中,所述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对环境响应的凝胶性能,包括GelMA、海藻酸钠、琼脂糖。
步骤2)中,所述的细胞来自:采用2D方式培养备选细胞,经离心收集细胞并酶解得单分散的细胞。
步骤3)中,所述的油相系统采用EM 180/棕榈酸异丙酯,两者按体积比1~20:99~80混合组成油相。
所述的制备方法,结合生物胶浓度,通过调节离心力,改变生物胶通过毛细管时的速度,使得所述水凝胶液滴尺寸可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离心的水凝胶液滴的方法并证明其可用于细胞3D培养。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工艺简便、高通量和高重复性等优点,为组织工程、细胞3D打印、肿瘤研究及药物开发等提供新制备方法。负载细胞的液滴本身可作为生物墨水3D打印形成类组织器官,同时体积较小,大大降低了样品与试剂的消耗,可作为理想的药物筛选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71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