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嗜热四膜虫tubulin蛋白的刺激隐核虫疫苗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249011.8 | 申请日: | 2022-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9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言伟;但学明;莫泽权;吴辉城;胡颖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9/002 | 分类号: | A61K39/002;A61K39/39;C07K14/44;C12N15/70;A61P33/14;C12R1/1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四膜虫 tubulin 蛋白 刺激 隐核虫 疫苗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嗜热四膜虫tubulin蛋白的刺激隐核虫疫苗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一、交叉抗原的鉴定
(一)、刺激隐核虫传代
将卵形鲳鲹暂养于1000L的海水池中,每天分别于上午8点和下午5点投喂商品饲料;晚上加入孵出时间在2h内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卵形鲳鲹,刺激隐核虫感染浓度为20000幼虫/尾鱼,感染时将水位控制在40L/尾鱼,静水暂养,感染2h后将卵形鲳鲹转移到新的海水池中流水暂养;感染2d后,即可观察到卵形鲳鲹体表及鳃上有大量的白点,然后将卵形鲳鲹转移到特定的刺激隐核虫收虫器;次日早上,收集固着在收虫器杯底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将包囊放入灭菌海水于28℃孵育,2d后即有大量幼虫孵出,显微计数孵化2h内的幼虫浓度,进行下一批的传代感染。
(二)、抗血清的制备
为制备嗜热四膜虫免疫石斑鱼血清,首先用含青霉素、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的PYY培养液复苏实验室保存的嗜热四膜虫,30℃静置培养2-3天后将嗜热四膜虫转移至NEFF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然后依次用含1倍10μM巴龙霉素、3倍10μM巴龙霉素、5倍10μM巴龙霉素、7倍10μM巴龙霉素的NEFF培养液进行选择培养;筛选后转移至大体积NEFF培养液中扩大培养,收集嗜热四膜虫并用PBS溶液洗涤3次,最后用PBS溶液重悬,并计数嗜热四膜虫数量;
将PBS溶液重悬的嗜热四膜虫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后进行乳化,注射免疫10尾石斑鱼,每尾鱼注射10000嗜热四膜虫;初次免疫14天后,将嗜热四膜虫和等体积的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对首次免疫的10尾石斑鱼进行加强免疫,每尾鱼注射10000嗜热四膜虫;初次免疫42天后,以每尾鱼4000刺激隐核虫幼虫的剂量对石斑鱼进行攻毒,于攻毒后第3天采集石斑鱼的血清。
(三)、交叉抗原鉴定
提取刺激隐核虫总蛋白,与上一步骤采集的石斑鱼血清混合,置于摇床上4℃孵育过夜;向刺激隐核虫总蛋白与石斑鱼血清混合溶液中加入结合了抗石斑鱼IgM抗体的亲和纯化柱,于摇床上4℃孵育过夜;离心后去除上清,保留沉淀;用PBS溶液洗涤沉淀后,将沉淀产物进行质谱分析,鉴定与抗石斑鱼IgM抗体结合的刺激隐核虫蛋白;
对质谱结果分析:发现在所有鉴定到的刺激隐核虫蛋白中,tubulin蛋白得分最高,说明嗜热四膜虫tubulin是引起石斑鱼血清与刺激隐核虫蛋白产生交叉反应的主要抗原,因此,嗜热四膜虫tubulin蛋白可作为潜在的交叉抗原制备疫苗。
二、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一)、重组tubulin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1)pMD18T-Tt-tubulin质粒的提取
为适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将嗜热四膜虫tubulin蛋白的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合成密码子优化后的嗜热四膜虫tubulin基因序列,并将tubulin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获得pMD18T-Tt-tubulin质粒,再把pMD18T-Tt-tubulin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
按以下步骤提取pMD18T-Tt-tubulin质粒:
a、将带有pMD18T-Tt-tubulin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接种到LB平板上进行复苏,挑取单菌落至5 mL含有20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液中,于37℃、180rpm振荡培养过夜;
b、10,000×g离心菌液1min,弃上清,保留沉淀细菌;
c、向沉淀中加入250μL含有RNAase的Solution I进行重悬;
d、向重悬液中加入250μL Solution II,上下颠倒5次,室温静置2min;
e、再加入350μL Solution III,上下颠倒10次,13,000×g离心10min;
f、将回收柱装在2mL收集管上;
g、吸取步骤e中的离心上清至回收柱,10,000×g离心1min,弃滤液;
h、向回收柱中加入650μL无水乙醇稀释的Wash buffer,10,000×g离心1min,弃滤液;
i、重复h步骤1次;
j、13,000×g离心2min甩干回收柱;
k、丢弃收集管,将回收柱装在新的EP管上,再向回收柱中加入30μL水溶解2min,13,000×g离心1min,质粒即位于洗脱液中;
l、取少量洗脱液,测定其中质粒的浓度,其余样品备用。
(2)pET32a-ΔTRX质粒的提取
采用与提取pMD18T-Tt-tubulin质粒相同的方法,提取pET32a-ΔTRX质粒;
(3)酶切和连接转化
对提取的pMD18T-Tt-tubulin质粒和pET32a-ΔTRX质粒分别进行酶切,酶切体系为:2μLpMD18T-Tt-tubulin质粒或pET32a-ΔTRX质粒、10μL 10×QuickCut Buffer、2μL EcoR I、2μL Kpn I和84μL水;将酶切溶液混匀后,于37℃反应30min;酶切溶液进行电泳后,分别回收tubulin基因和pET32a-ΔTRX载体;
使用T4连接酶将酶切后回收的tubulin基因和pET32a-ΔTRX载体进行连接,连接体系为:3μL pET32a-ΔTRX、2μL tubulin和5μL T4连接酶;将连接体系混匀后,16℃连接过夜,再置于冰上冷却;将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中,挑取阳性克隆菌,其中即含有pET32a-ΔTRX-Tt-tubulin质粒。
(二)、重组tubulin蛋白表达菌的筛选
采用与提取pMD18T-Tt-tubulin质粒相同的方法,提取阳性克隆菌的pET32a-ΔTRX-Tt-tubulin质粒,再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挑取含有pET32a-ΔTRX-Tt-tubulin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接种于5mL含有20μg/mL氨苄青霉素LB培养液中,37℃、180rpm振荡培养;当菌液OD600达到0.6时,将菌液分成2份:一份作为诱导组,向其中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另一份作为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两份菌液继续培养2h后,10,000×g离心菌液1min,弃上清,保留细菌沉淀;在沉淀中加入80μL水重悬细菌,再加入20μL 5×蛋白上样缓冲液,100℃水煮10min;将两份处理后的细菌样品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电泳结束后取下胶块,使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液进行染色,再使用脱色液进行脱色。
(三)、重组tubulin蛋白的纯化
挑取上一步骤筛选的可以表达tubulin重组蛋白的细菌,接种到5mL LB培养液中过夜培养,再将5mL菌液转接到500mL LB培养液中,37℃振荡培养4h后,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继续培养2h;8,000×g离心菌液10min,弃上清,保留细菌沉淀;向细菌沉淀中加入50mL含50mM NaH2PO4、300mM NaCl和10mM Imidazole的Lyse buffer重悬细菌,将重悬的菌液于冰上超声破碎,破碎条件为:250W、10s超声、10s间隔,共超声30min;8,000×g离心超声破碎的细菌10min,弃上清,保留沉淀;使用含100mM NaH2PO4和10mM Tris-HCl的2M、4M、6M尿素溶液依次洗涤沉淀,最后将沉淀溶解在8M尿素中;嗜热四膜虫tubulin重组蛋白组要溶解在8M尿素里,再使用镍柱从尿素溶液中纯化tubulin重组蛋白,步骤如下:
a、将镍填料装入亲和层析管中,再加入10倍填料体积的平衡溶液过柱;
b、关闭柱子底部的开关,加入含重组tubulin蛋白的8M尿素溶液,4℃过夜;
c、打开柱子底部的开关,收集流出液;
d、加入10倍填料体积的Wash buffer过柱,收集流出液;
e、重复d步骤一次;
f、加入5倍填料体积Elution buffer过柱,收集洗脱液,从而获得纯化的重组tubulin蛋白液;
取部分步骤f收集的洗脱液,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如图1第3泳道所示,经镍柱亲和纯化后,得到单一重组tubulin蛋白条带。
三、重组蛋白对石斑鱼的免疫保护测试
(一)、免疫
将石斑鱼暂于1000L的海水池中,每天分别于上午8点和下午5点投喂商品饲料;将石斑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纯化后的重组tubulin蛋白液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制成疫苗,通过皮肤下注射对实验组石斑鱼进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两周后,将纯化后的重组tubulin蛋白液与等体积的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制成疫苗,对首次免疫的石斑鱼进行加强免疫;对照组分别注射PBS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物。
(二)、刺激隐核虫攻毒
将对照组和免疫组的石斑鱼分别转移到装有10L海水的箱子中,每箱放置1尾鱼,静水暂养,往每个箱子中加入4,000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石斑鱼2h,然后将石斑鱼捞出并转移到玻璃缸中流水暂养;刺激隐核虫感染2d后,将石斑鱼再次分装于各个箱子中,每箱1尾鱼,静水暂养,于2d后收集箱底的包囊;在解剖镜下计数从每尾石斑鱼脱落的包囊数量,收集的包囊数量与感染幼虫剂量的比值即为感染率;
结果表明:首次免疫六周后,相对于未免疫的对照组,重组tubulin蛋白免疫石斑鱼组的感染率显著降低。
四、抗刺激隐核虫疫苗的制备
将纯化后的重组tubulin蛋白液,再分别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和等体积的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合,于冰上使用匀浆机进行乳化,制成首次免疫疫苗和加强免疫疫苗,于4℃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901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