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芪祛湿方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34593.2 | 申请日: | 202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8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包崑;黎创;王丽娟;洪晓帆;李苹;袁怡;刘博;杨霓芝;张清华;梁星;苏卓伟;左琪;马伟忠;王荣荣;江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3/1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广东南越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809 | 代理人: | 周坤荣;许春兰 |
地址: | 5101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芪祛湿方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芪祛湿方及其应用,其原料药及其重量份为:黄芪15‑60份、三七5‑10份、莪术5‑15份、赤芍5‑15份、白术5‑20份、蝉花10‑20份、土茯苓10‑30份。本发明还提供了三芪祛湿方的应用。经临床试验表明三芪祛湿方能显著提高膜性肾病患者缓解率,应用三芪祛湿方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膜性肾病,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良好。经动物实验表明三芪祛湿方能改善阿霉素致肾病综合征大鼠的食欲、体重、活动、精神状态、毛发、毛色、二便等一般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尿蛋白水平;改善大鼠肾组织病理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芪祛湿方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水肿为主要表现,血栓是其常见并发症。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漫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膜性肾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膜性肾病最常用的四种药物方案为:①烷化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②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他克莫司、环孢素A)+糖皮质激素;③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糖皮质激素;④利妥昔单抗。研究数据显示,这几种方案对抗PLA2R滴度水平的影响相似。然而,上述药物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例如:环磷酰胺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时,在诱导蛋白尿缓解及防止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方面均有效,但是其不良反应明显,特别是长期使用易导致不可逆性的性腺毒性和癌症,其中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3倍。
中医药在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辩证论治立足于患者的全身状况,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少有药物抵抗,还可以减轻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不良反应。
申请人在肾病的中药研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早期研制了三芪口服液。三芪口服液由黄芪、三七组成,目前是市场上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药物。三芪口服液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对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的慢性肾炎患者,疗效较好;但针对病理表现为基底膜增厚、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的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未显示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急需研制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膜性肾病的中药方。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三芪祛湿方及其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芪祛湿方,其原料药及其重量份为:黄芪15-60份、三七5-10份、莪术5-15份、赤芍5-15份、白术5-20份、蝉花10-20份、土茯苓10-30份。
发明人通过引入“证素”对膜性肾病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脏腑定位在脾和肾,以“气虚”、“湿”和“瘀”三证为主,其中湿邪在膜性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湿邪是导致膜性肾病风险加重的主要因素。膜性肾病初期,多风湿相兼为患,应祛风湿;中期水湿泛滥,应利水渗湿;后期正气虚衰、湿浊瘀互结,应祛湿化浊通络。
根据上述认识,本发明认为膜性肾病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湿阻、瘀血为核心。其中,湿邪是导致膜性肾病进展、加重的主要因素,湿证越重则膜性肾病的危险分层越高、蛋白尿越多。因此,本发明着眼于湿邪,着重祛湿,祛湿贯穿膜性肾病患者治疗的始终,兼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中以黄芪为君药,益气利水。
以三七、莪术、赤芍为臣药,共行活血通络、化瘀利湿之效。其中三七的特点为活血而不伤正,配合黄芪有降尿蛋白之能;莪术重在破血通络,血络通,则水道也通,水湿方有出路;赤芍重在养血祛瘀,防活血利水太过伤阴,又有利水之功,让水有出路。三者共用,活血络、通水道,利水不伤正,能有效解决湿瘀互结为患,更好地改善膜性肾病患者的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栓等临床症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45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称重计量干粉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沉浮式的网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