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及其制备方法与抗静电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32240.9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3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庞秀英;陈红兴;项良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惠丰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8/12;D01F1/09;D01F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涤棉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面料 | ||
本申请涉及纤维加工技术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及其制备方法与抗静电面料。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0‑80份、尼龙50‑70份、碳纳米管0.5‑1.5份、碳纤维3‑5份、杜仲胶1‑2份、交联剂0.5‑1.0份、偶联剂0.5‑1.0份;其制备方法为: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碳纳米管、碳纤维在70‑90℃环境中干燥17‑19h后与杜仲胶、交联剂、偶联剂熔融混合,挤出拉丝,得到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本申请的涤棉复合丝断裂强度高,用本申请的涤棉复合丝纺织的面料,抗静电性能优越且持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纤维加工技术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及其制备方法与抗静电面料。
背景技术
涤棉复合丝是利用PET和PA两种聚合物经熔融喷丝制成,既具有棉纶的耐磨、高强、易燃、吸湿的优点,又有涤纶弹性好、保形性好、挺括、免烫的优点,是生产服装面料的常用纤维。
涤棉复合丝中的涤纶纤维本身具有绝缘性,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电荷不能被及时传递,在面料表面形成静电积累。静电的危害很多,它的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体的互相作用,第二大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
目前,降低面料静电常用的方法是,用涤棉复合丝纺织成面料后,用抗静电剂对面料进行整理,赋予涤棉面料抗静电性能。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申请人发现,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面料抗静电效果逐渐减弱。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涤棉面料的抗静电能力以及抗静电性能的持久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及其制备方法与抗静电面料。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细抗静电涤棉复合丝,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0-80份、尼龙50-70份、碳纳米管0.5-1.5份、碳纤维3-5份、杜仲胶1-2份、交联剂0.5-1.0份、偶联剂0.5-1.0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尼龙作为熔融基体,碳纳米管、碳纤维、杜仲胶作为填料添加在熔融基体中,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均为优良的导电材料,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分散在熔融基体中,碳纤维形成长距离的导电网络,碳纳米管分散在碳纤维之间,连接不同的碳纤维之前的导电网络,形成导电通道,使得涤棉复合丝中的导电网络更加完善与严密,提高涤棉复合丝的导电效果,降低电荷在涤棉复合丝表面的积累,提高涤棉复合丝的抗静电效果。杜仲胶与熔融基体之间的相容性良好,杜仲胶可以均匀分散在熔融基体中,碳纳米管在杜仲胶中的有效体积分数比在熔融基体中更大,在杜仲胶的作用下,熔融基体中单位有效体积内能分布更多的碳纳米管,使得碳纳米管在基质中的分散更均匀,从而使得碳纳米管可以连接更多的碳纤维导电网络,使得涤棉复合丝中导电网络更完善,进一步提高涤棉复合丝的导电能力,提高抗静电性能。碳纳米管、碳纤维、杜仲胶是作为填料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一起进行熔融纺丝,使得导电网络在纤维内部形成,纤维内部的导电网络受水洗的影响较小,不会随着水洗的进行有明显的降低,提高涤棉复合丝抗静电性能的持久性。
优选的,所述碳纳米管与碳纤维的重量比为1:(3-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承担导电网络结构中的网络作用,碳纳米管在碳纤维导电网络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将碳纳米管与碳纤维的比例限定在1:(3-4)的范围内,可以保证碳纳米管在碳纤维网络间起到更好的连接作用。若碳纳米管的添加量少,则会导致碳纤维网络之前的连接性降低,导致导电网络结构不够完善,降低导电效果;若碳纳米管的添加量多,则会导致碳纳米管在熔融基体中的团聚明显,分散不均匀,使得涤棉复合丝的体积电阻率升高,降低涤棉复合丝的导电效果,减弱涤棉复合丝的抗静电能力。
优选的,所述碳纤维为经过液相氧化处理的碳纤维,处理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惠丰化纤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惠丰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22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