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2162.2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1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献领;冯毅;陶模;郑伟;柴文婷;周宏宽;王晨阳;孙衢骎;吕伟剑;郭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2B1/02 | 分类号: | F22B1/02;F22B35/18;F22B37/38;G21D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雷霄 |
地址: | 4302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厂 核动力 装置 混合式 蒸汽 发生器 系统 | ||
1.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直流蒸汽发生器、蒸汽混合输出模块和控制器,蒸汽混合输出模块接收来自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和直流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并进行混合后输出,控制器用于控制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出口的蒸汽压力、蒸汽温度以及直流蒸汽发生器出口的蒸汽压力、蒸汽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将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的蒸汽压力记为p,其蒸汽出口的蒸汽温度记为t,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的蒸汽压力记为p’,其蒸汽出口的蒸汽温度记为t’,该控制器用于使得p’、p、t’、t满足p’=(1+a)p,t’=t+b,a的取值范围为(5%,10%],b的取值范围为[20,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用于采用基于水位控制的方法控制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的运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还包括第二控制器和第三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用于通过调节二次侧流量控制直流蒸汽发生器出口蒸汽压力,第三控制器用于通过调节一次侧流量控制直流蒸汽发生器出口蒸汽温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器和第三控制器采用解耦控制,具体包括步骤:
通过采集直流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流量、二次侧流量以及对应的直流蒸汽发生器蒸汽出口的蒸汽压力和蒸汽温度的测量值,确定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确定解耦后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目标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根据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目标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和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确定补偿矩阵;
根据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目标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确定第二控制器和第三控制器的控制函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直流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流量记为m1,将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量记为m2,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的蒸汽压力记为p’,其蒸汽出口的蒸汽温度记为t’,直流蒸汽发生器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记为W0(s),G11(s)为温度t’对流量m1的传递函数,G21(s)为压力p’对流量m1的传递函数,G12(s)为温度t’对流量m2的传递函数,G22(s)为压力p’对流量m2的传递函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将解耦后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目标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记为W(s),流量m1、m2解耦后的等效输入量分别为m’1、m’2,其中W11(s)为压力p’对流量m’2的目标传递函数,W22(s)为温度t’对流量m’1的目标传递函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补偿矩阵Wd(s)的计算公式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义W11(s)为二阶传递函数,W22(s)为一阶惯性环节。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厂核动力装置混合式蒸汽发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的功率记为P1,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功率记为P2,满足75%≤P1/(P1+P2)<100%,或40%≤P1/(P1+P2)≤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216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噁拉戈利钠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空调器及其数据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