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稀疏采样与观测不准确的SAR成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27645.3 | 申请日: | 202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0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武俊杰;李敏;霍伟博;李中余;杨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G01S7/41;G06F17/11;G06N3/0464;G06N3/08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稀疏 采样 观测 准确 sar 成像 方法 | ||
1.一种面向稀疏采样与观测不准确的SAR成像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测量模型构建,根据SAR系统参数及回波采样过程,建立理想条件下的测量模型:
y=Ax+n
其中,y表示以向量形式存储的回波数据,A表示由SAR系统决定的回波数据观测矩阵,x表示观测场景的散射系数,n表示观测噪声;
S2.建立SAR成像模型,在成像模型中,考虑测量不准确引入的测量误差项,成像模型由两部分组成:数据保真度项和正则项;
其中,E表示系统观测误差矩阵,表示观测场景的正则化函数,λ表示正则化系数;
S3.推导成像模型的迭代解:
S31.考虑到测量不准确性,建立基于稀疏总最小二乘理论的SAR成像模型:
S32.利用前视次梯度和前向后向分裂法和近端算子法对步骤S31的成像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所建立的SAR成像模型的迭代解,具体过程如下:
S321.初始化设置正则化系数λ,步长η,最大迭代次数T,当前迭代次数t=0;
S322.当迭代次数t≤T时,计算梯度值:
S323.计算中间变量:
S324更新成像结果:
其中,为步骤S2建立的成像模型中的正则项对应的近端算子函数;
S325.重复步骤S322~S324,直至满足迭代停止条件;
S4.通过深度展开技术,将步骤S3中的迭代解展开为一个深度网络:
S41.通过S322和S323中和的计算方式,设计用于求解的网络层,该层网络的输入为并输出到下一个层网络;
S42.将上一层的输出输入到一个卷积层,并将卷积层的计算结果输入到下一层;
S43.将S42中卷积层的输出输入到一个非线性层,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到下一层;
S44.将S43的输出结果输入到一个卷积层,并将卷积层的计算结果输入到下一层;
S45.重复K次步骤S42~S44,并将最后一次S44的输出输入到S41,其中,K表示由S42~S44构成的网络模块的迭代次数;
S46.重构T次步骤S41~S45,其中,T对应与S3中推导的迭代求解方法的最大迭代次数,进而完成了成像深度网络的构建;
S5.准备训练成像网络需要的数据集,数据集中一个回波矩阵及其对应的SAR图像为一个训练样本;
S6.优化网络参数,设置网络训练的参数,具体包括:网络层数、优化器类型、学习率大小、时期数及批大小,并通过后向传播方法对网络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终的SAR成像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稀疏采样与观测不准确的SAR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2中所述的卷积层的参数为:输入通道数1,输出通道数为16,卷积核大小为5,步长为1,填充数为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向稀疏采样与观测不准确的SAR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3中所述的非线性层为一个分段线性函数,其构造方式为:将自变量取值空间[-1,1]等间隔分为J段,每个分段区间的控制点为其中,uj表示第j个自变量取值,vj表示uj对应的函数值,J+1表示总的控制点个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向稀疏采样与观测不准确的SAR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4中所述的卷积层的参数为:输入通道数为16,输出通道数1,卷积核大小为5,步长为1,填充数为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764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