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26109.1 | 申请日: | 202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5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施雷庭;唐瑜;朱珊珊;唐倩倩;易龙;王睿麒;叶仲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25 | 代理人: | 马超前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孔道 结构 过程 实验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包括:由透明硅胶套、左连接头、右连接头组成的玻璃夹持器;在该玻璃夹持器内设置有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所述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包括载片玻璃、盖片玻璃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所述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通过在铝片上蚀刻孔隙网络模型而成;所述透明硅胶套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左连接头、右连接头密封;在所述左连接头、右连接头内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连通的孔道。本发明提供的模型能够更加的真实准确的呈现孔隙介质的孔隙结构特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都进入了二次、三次采油阶段,在此阶段后研究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方面,大多采用物理模型来研究如何提高采收率技术、渗流机理等。
首先,我国目前大部分采用两片玻片组成物理模型,不进行烧结,而是将两片玻片进行人为捏紧,方便重复利用,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孔道流体内压过大,导致捏紧的两块玻片剥离开,从而使流体漫出孔道,最终实验失败;其次,模型中一部分孔道尺寸为纳米-微纳米,在人为捏紧的过程中存在模型内部有水蒸气,导致模型后续实验难以进行充分饱和油,若饱和压力较大,将会导致玻片破裂;并且若模型孔道尺寸为纳米-微纳米,将模型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时,则需要将显微镜的物镜调至距离模型很近的位置才能观察清晰,所以不能将模型放置在尺寸太大的夹持器中。
为了满足模型能够多次重复利用又能在一定压力下不破碎,亟需一种微观模型及放置模型的实验装置,使模型中流体流动时,产生的流体内压和注入压力不易使流体窜流和破裂,为此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以满足人们对微观实验研究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
一种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包括:透明硅胶套,在透明硅胶套内设置有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所述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通过分别安装在透明硅胶套两端的左连接头、右连接头将其密封在透明硅胶套内部;
所述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包括载片玻璃、盖片玻璃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所述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通过在铝片上蚀刻孔隙网络模型而成;
在所述左连接头、右连接头内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连通的孔道。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还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由框架和安装在框架前后两面的透明玻璃构成;
所述透明硅胶套密封在该外壳的腔体内;
所述左连接头、右连接头的端部分别穿过外壳的侧边并裸露在外。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在所述外壳的侧边设置有充气孔;
在所述左连接头上设置有入口通道和排空通道;在所述右连接头上设置有出口通道;
所述入口通道、排空通道与所述孔道连通;所述出口通道所述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所述左连接头通过U型方卡将其固定在框架上;左连接头的端部紧紧顶抵在所述U型方卡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基于纳米-微纳米孔道结构驱替过程的实验装置,所述右连接头的端部穿过固定板后,通过螺钉压紧支架和压紧螺钉将其固定在框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61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