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21559.1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1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董春;罗永臻;张玉;亢晓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星通盈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52 | 代理人: | 李筱 |
地址: | 10003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口 数据 边缘 完整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方法及系统,所述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域的人口空间数据,进行矢量化操作生成人口格网数据;对人口格网数据采用面积判别法进行完整性判断,提取边缘不完整格网;对边缘不完整格网进行偶数化拆分,得到拆分格网;对拆分格网采用面积判别法进行判断,当拆分格网中存在不完整格网且不完整格网面积损失超过50%时,重复偶数化拆分和面积判别法判断,当拆分格网中只存在完整格网或不完整格网面积损失不超过50%时,得到精细格网;对精细格网采用空间插值法进行人口划分;生成人口格网数据。本发明将多级空间化与空间插值结合,提升了边缘格网与研究区域边界的匹配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口高度相关的数据也是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空间化的表现力更加精细。其中人口数据空间化的研究最初是通过人口统计和行政区划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发展到使用POI(Point of Information,兴趣点)、高分辨率影像、地形地貌数据、交通道路数据、地表覆盖数据以及夜光遥感数据等与人口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的多种参考数据和多要素模型,人口空间化模型日益丰富,这使人口空间化数据的结果在精确度和表现详细性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由于人口格网数据在边缘上尺度过大或与研究区域边界不贴合所导致的边缘不完整问题,使得人口格网数据的精确度受到局限,综上所述,人口格网数据在边缘不完整格网精细处理和修正方面还有待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基于人口格网数据多级空间化与空间插值对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进行处理域修正的方法和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口数据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方法,包括:
S1、获取研究区域的人口空间数据,对所述人口空间数据进行矢量化操作生成人口格网数据;
S2、基于所述人口格网数据,采用面积判别法进行完整性判断,提取边缘不完整格网;
S3、对所述边缘不完整格网进行偶数化拆分,得到拆分格网;
S4、对所述拆分格网采用面积判别法进行判断,当所述拆分格网中存在不完整格网且不完整格网面积损失超过50%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3、S4,当所述拆分格网中只存在完整格网或不完整格网面积损失不超过50%的情况下,得到精细格网,进行步骤S5;
S5、 基于所述精细格网,采用空间插值法进行人口划分;
S6、生成适宜研究区域的人口格网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人口格网数据为在生成过程中已进行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的人口格网数据或在生成过程中未进行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的人口格网数据。
更进一步地,所述在生成过程中已进行边缘不完整格网处理的人口格网数据可以采用如下处理方法获取:
S11、对所述人口空间数据进行矢量化操作生成初级人口格网数据,对所述初级人口格网数据进行面积筛选,提取初级人口格网的边缘不完整格网;
S12、将所述初级人口格网的边缘不完整格网存储为独立图斑;
S13、将所述初级人口格网的格网尺度作为起始值,以确定的格网间隔为格网精细化步长,对所述独立图斑进行格网精细化操作,生成精细化的独立图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15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