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06667.1 | 申请日: | 2022-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6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潘圣民;王邓辉;冯虎林;何宝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H3/087 | 分类号: | H02H3/087;H02J50/30;H02J50/70;H02J50/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韩红莉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支撑 光纤 保护 无线 传输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纤隔离高压装置;过流保护无线传输电路板(5),安装在光纤隔离高压装置上,用于判断电流是否过流及无线传输;激光供能电路,电连接过流保护无线传输电路板(5),激光供能电路安装在光纤隔离高压装置上。发明通过光供能模块实现了高压侧过流保护模块的供电,避免了采用高压隔离变压器供电,既节省了资金又避免了场地布局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加离子源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属于过流保护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CRAFT NNBI高压电源系统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子系统400keV/1000s高功率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的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不能实时检测CRAFT NNBI高压电源系统的输出电流,不能在微秒量级内实现过流故障的判断,不能保护离子源的安全。由于该电源工作电压高达直流400kV,如果采用变压器隔离供电将给系统的现场布局及建设经费带来较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400kV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高压支撑式光纤供能过流保护无线传输装置,包括:
光纤隔离高压装置;
过流保护无线传输电路板,安装在光纤隔离高压装置上,用于判断电流是否过流及无线传输;
激光供能电路,电连接过流保护无线传输电路板,激光供能电路安装在光纤隔离高压装置上。
优先地,过流保护无线传输电路板包括测量判断电流电路和无线传输电路;
测量判断电流电路包括接线端子J2、比较器U2、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阻R8,霍尔电流检测信号输入接线端子J2,J2的4号引脚通过电阻R8与比较器U2的3号引脚相连,J2的2号引脚与VDD相连,J2的10号引脚与GND相连;比较器U2的2号引脚通过电阻R6与VDD相连,比较器U2的2号引脚通过电阻R7与GND相连;U2的8号引脚与VDD相连,U2的7号引脚通过电阻R5与VDD相连。
优先地,无线传输电路包括无线传输芯片U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容C1、电容C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19、射频天线RF1和晶振X2,
U2的7号引脚、U1的14号引脚、U1的15号引脚、U1的16号引脚、U1的17号引脚、U1的18号引脚、U1的19号引脚、U1的20号引脚和U1的21号引脚相连;
U1的1号引脚、电感L2的1号引脚、电感L3的2号引脚和电容C13的2号引脚相连;电容C13的1号引脚与GND相连;电感L2的2号引脚、电容C14的2号引脚和电感L4的1号引脚相连;电感L3的1号引脚、电感L6的2号引脚、电容C15的1号引脚和电容C14的1号引脚相连;
电容C15的2号引脚与GND相连;电感L4的1号引脚与U1的2号引脚相连;电感L4的2号引脚与U1的3号引脚相连,电感L4的2号引脚通过电容C19与GND相连;
电感L6的1号引脚、电感L5的2号引脚和电容C16的1号引脚相连,电容C16的2号引脚与GND相连,电感L5的1号引脚、电容C18的2号引脚和电容C17的1号引脚相连;电容C17的2号引脚与GND相连;电容C18的1号引脚与射频天线RF1的5号引脚相连,射频天线RF1的1号、射频天线RF1的2号、射频天线RF1的3号和射频天线RF1的4号引脚与GND相连;
U1的4号引脚和U1的5号引脚之间串联晶振X2,U1的4号引脚通过电容C1与GND相连,U1的5号引脚通过电容C2与GND相连。
优先地,无线传输电路包括接线端子J1、电容C6、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LED1、二极管LED2和二极管LED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066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