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及连栋温室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90055.8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99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贾冬冬;郭文忠;魏晓明;姜凯;孙维拓;王少磊;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9/24 | 分类号: | A01G9/24;A01G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梦晨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室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及连栋温室。上述的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包括:多个进风装置间隔排布,设置在连栋温室本体的迎风侧,进风装置能够随风向转动,以使进风装置的进风口朝向风吹的方向;通风管网的进风口分别与进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通风管网的出风口与连栋温室本体连通;多个抽风装置间隔排布,设置在连栋温室本体的背风侧,每个抽风装置分别与连栋温室本体连通,以将连栋温室本体内的空气抽出。本发明提供的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通过在连栋温室本体的迎风侧设置进风装置,进风装置无需设置专门的驱动机构,在风力的作用下即可调整进风口的方向,保证了进风量,从而降低了通风系统的能耗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室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及连栋温室。
背景技术
温室通风技术是温室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温室通风是温室调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主要方式,常见的连栋温室自然通风主要通过开侧窗和顶窗进行空气对流通风,同时在温室侧面安装负压风机与湿帘,可以实现快速的通风降温。目前温室开窗方式有卷膜侧窗、外翻式、上下推拉式和水平推拉式等,其中卷膜开窗方式多见于塑料薄膜连栋温室中,可以在温室侧面和顶面采用卷膜方式开窗通风,缺点是密闭性差,影响温室冬季的保温效果。其他开窗形式主要是靠电机带动齿轮齿条等机械传动机构实现侧窗和顶窗的开闭,此种类型的开窗方式多见于玻璃连栋温室,其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缺点是容易受开窗角度影响,使得开窗面积受限制、稳定性差等。
近些年玻璃连栋温室采用了正压通风技术,主要是靠安装的风机和风管来实现温室通风换气,但是该方式具有成本较高,能耗较大,系统复杂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及连栋温室,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能耗大、成本高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包括:多个进风装置,多个所述进风装置间隔排布,设置在连栋温室本体的迎风侧,所述进风装置能够随风向转动,以使所述进风装置的进风口朝向风吹的方向;通风管网,所述通风管网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进风装置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通风管网的出风口与连栋温室本体连通;多个抽风装置,多个所述抽风装置间隔排布,设置在所述连栋温室本体的背风侧,每个所述抽风装置分别与所述连栋温室本体连通,以将所述连栋温室本体内的空气抽出。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每个所述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通风管网连接;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与所述进风组件转动连接;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进风组件连接,在风力的作用下,所述导向组件能够带动所述进风组件转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弯头,所述弯头的第一端的外壁与所述转动组件转动连接;导风管,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弯头的第一端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通风管网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遮雨板,所述遮雨板与所述弯头的第二端的顶部连接,所述遮雨板为圆弧形板;防尘网,所述防尘网设置在所述弯头的第二端的端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立杆,所述立杆的侧面与所述弯头的侧面连接;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立杆连接,所述导风板的高度高于所述弯头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所述转动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外圈和内圈,所述内圈可相对于所述外圈转动,所述内圈与所述弯头的外壁连接;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内,所述固定架沿周向设置有多个转轮,每个所述转轮与所述弯头的内壁抵触,以将所述弯头与所述内圈压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栋温室的通风系统,所述通风管网包括: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与多个所述导风管连接;多个支管道,多个所述支管道沿所述主管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支管道与所述连栋温室本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90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