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的生态种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89473.5 | 申请日: | 2022-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1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葛永申;岳绪国;王睿璇;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15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24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梨园 套种 白花 甘蓝 油菜 生态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的生态种植方法,通过品种选择、播前整地、适期播种、田间管理、适期刈割翻压等步骤,在梨园林下空间套种高硫苷白花甘蓝型油菜。本发明通过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冬季作为优势作物覆盖地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施用;花期作为蜜源,吸引授粉昆虫,提高梨树授粉结果率;盛花期后翻压还田,利用白花甘蓝型油菜高硫苷对土壤的生防作用,抑制土壤病虫害,同时还培肥地力,降低化肥施用量。因此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不仅保证了梨的品质,还能提升梨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态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的生态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梨园种植栽培一直以清耕为主,果园内生态多样性较差,梨园管理对化肥农药依赖性强,不符合当前绿色发展趋势。如何利用梨园林下空间进行生态种植,绿色高效改良梨园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农药化肥投入,提高梨园综合效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油菜作为一种低成本绿肥,区域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种植成本低,不仅可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田间杂草及害虫越冬基数,还可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已有研究表明(李锋,张春雷.芸薹属植物的生防作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97-103),高硫苷含量油菜还田后植株的硫苷能对土壤起到熏蒸作用,可有效降低田间地下害虫发生量和土传病害发病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的生态种植方法,以解决当下梨园种植管理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强,梨园生态多样性差,不符合当前绿色发展趋势的问题,该方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梨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且对环境绿色友好安全。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的生态种植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品种选择:梨园套种白花甘蓝型油菜为高硫苷含量品种;
(S2)播前整地:选择排水良好的梨园,利用旋耕机械翻耕梨树行间空地,耕翻深度15~20cm,保证梨园表土疏松细碎,地面平整无草;
(S3)适期播种:选择直播方式,将步骤(1)中选择的品种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亩播种量为500~600克;
(S4)播种时,油菜距梨树根50~60cm;
(S5)田间管理:油菜播前每亩地施基肥15~20kg,播种后进行病虫害防治;
(S6)刈割翻压:在盛花期后5~10天进行刈割翻压,翻耕深度15~20c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1)中,所述高硫苷油菜品种硫苷含量80μmol/g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2)中,所述播前整地时间具体为梨园秋施基肥后,油菜播种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3)中,所述直播方式为条播或撒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条播的方法为:将白花甘蓝型油菜籽和丧失活力的陈化菜籽按质量比为1:1的比例混合播种;撒播的方法为:分厢撒播,将白花甘蓝型油菜籽与碎土按质量比为1:3混合撒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播种方式选择条播,白花甘蓝型油菜播种间距为0.25~0.3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高硫苷油菜品种为镇白1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6)中,所述翻压要保证土壤表面无明显油菜秸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6)中,所述翻压为至少两次翻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S6)中,盛花期后5天对油菜进行刈割翻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94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穿戴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光交联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