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湿热蕴结型皮肤瘙痒的药物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1804.0 | 申请日: | 202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5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程宏斌;伍景平;邓婷涵;刘莉;徐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758 | 分类号: | A61K36/758;A61K9/08;A61K9/06;A61K9/02;A61P17/04;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全学荣;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湿热 蕴结 皮肤 瘙痒 药物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湿热蕴结型皮肤瘙痒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马齿苋25~35份、蛇床子25~35份、地肤子15~25份、炒露蜂房15~25份、白鲜皮5~15份、花椒5~15份、生大黄10~20份、千里光10~20份。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消肿、祛风止痒的作用,外洗于患处,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后直达病所,具有作用直接、见效快、方便简洁、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全方共奏清热燥湿、凉血消肿、祛风止痒之功,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方面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湿热蕴结型皮肤瘙痒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皮肤瘙痒是皮肤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而皮肤瘙痒症也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女性多于男性,亚洲人多于白种人,秋冬季节发病更为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门诊患者发病率为12%,8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为20%。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皮肤疾患,我国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诊断和治疗仍不规范。皮肤瘙痒症是以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皮肤疾病。常发于腿部、背部、头皮、手背等部位,伴有疼痛、热感、冷感及皮肤干燥等相关症状,易诱发睡眠障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及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患者皮脂腺的功能降低、皮肤干燥及退行性萎缩、糖尿病、贫血、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胆疾病、便秘、心理疾病等因素有关。
《内经》中有关于本病的论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圣济总录》提出“论曰风瘙痒者,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血脉留滞,中外鼓作,变而生热,热则瘙痒”。《诸病源候论》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瘙痒也”。《银海精微》认为“痒极难忍者,肝经受热,胆因虚热,风邪攻充,肝含热极,肝受风之燥动,木摇风动,其痒发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提出“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丹溪心法》亦有阐述“诸痒为虚,血不荣于肌腠,所以痒也。当用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泽,痒自不作”。总体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卫外不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与气血相搏结,瘀而化热,热微则痒;或因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多采用养血润燥、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法。
目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西药方案不多,治疗效果也并不十分明确。且西医治疗常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免疫调节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内服联合外用治疗,存在远期效果欠佳、副作用较多、复发率高等缺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几年对于中药外用治疗皮肤瘙痒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止痒中药中,以清热药、祛风湿药、攻毒杀虫止痒药为主,药物性味归经以苦辛味、温平寒性、肝肺脾经药为主,以祛风、清热、燥湿、养血润燥为原则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其中以地肤子、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的支持度最高,但组方后在治疗湿热蕴结型皮肤瘙痒方面效果欠佳,其治疗皮肤瘙痒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湿热蕴结型皮肤瘙痒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
马齿苋25~35份、蛇床子25~35份、地肤子15~25份、露蜂房15~25份、白鲜皮5~15份、花椒5~15份、大黄10~20份、千里光10~20份。
进一步地,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
马齿苋30份、蛇床子30份、地肤子20份、露蜂房20份、白鲜皮10 份、花椒10份、大黄15份、千里光15份。
进一步地,所述露蜂房为炒露蜂房;所述大黄为生大黄。
进一步地,它是原料的粉,或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加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而成的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制剂为外用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用制剂为溶液剂、膏剂、栓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前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18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