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0837.3 | 申请日: | 2022-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1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国华永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1/10 | 分类号: | E01B11/10;E01B11/32;E01B11/36;E01B11/38;E01B11/54;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行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8 | 代理人: | 马文婷 |
地址: | 036000 山西省朔州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轨 连接 复合材料 鱼尾板 | ||
本发明公开了轨道工程技术领域的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包括,钢轨单元,包括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鱼尾板单元,所述鱼尾板本体的一面形状与上述钢轨的轨腰、轨头底面、轨底顶面对应贴合,且所述鱼尾板表面设有贯穿上述钢轨的定位螺栓;所述鱼尾板本体内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内设有支撑体;本发明将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之间原有的伸缩缝通过分隔钢轨分隔为若干个分隔缝,实现将原有的大缝分隔为若干个小缝,通过连接装置带动若干个分隔轨朝向同一方向运动,实现进一步缩小分隔缝直至消除分隔缝,减小钢轨对轨道车辆的冲击,降低噪音,提高轨道车辆的稳定性;使得该连接结构能够适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中,满足具有较大载荷的轨道车辆通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正在向高速、重载发展,对轨道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列车不断提速,无缝线路越来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全国7万多km的营业铁路中有约5万多km是短轨区段。即使是在长轨缓冲区,无缝线路等处仍保留有钢轨接头。钢轨接头是铁路线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钢轨体之间的连接由于温度的热胀冷缩作用,需要预留缝隙,故接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钢轨几何形状的连续性,即接头处产生不平顺。钢轨连续性被破坏后,车轮经过钢轨接头处将产生很大的轮轨冲击附加动力作用,产生很大的噪声,不仅降低列车运行速度,加大接头附近钢轨体的损伤和列车车轮磨耗,减少钢轨的使用寿命,同时影响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平稳。
在运输繁忙列车车辆碾压冲击下,绝缘散件容易受损,使得钢制鱼尾板产生连电现象,往往会影响轨道电路正常工作,进而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且现有的鱼尾板多为横截面为凹槽状的单板结构,强度差,为此,我们提出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钢轨连接用复合材料鱼尾板,包括,
钢轨单元,包括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
鱼尾板单元,包括设于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连接端两侧的鱼尾板本体,所述鱼尾板本体的一面形状与上述钢轨的轨腰、轨头底面、轨底顶面对应贴合,且所述鱼尾板表面设有贯穿上述钢轨的定位螺栓;
所述鱼尾板本体内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内设有支撑体,所述鱼尾板本体靠近上述钢轨的表面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中空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部内设有中置块,所述中置块上下端均与开口部内表面活动抵接,且所述中置块朝向上述钢轨的表面设有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对称设于中置块表面的主转动支杆,所述主转动支杆一端通过连接轴与辅转动支杆连接,所述主转动支杆与辅转动支杆另一端均设有贴附件。
进一步地,所述贴附件呈V型板结构,且所述贴附件端部设有附着块,两侧所述贴附件端部的附着块通过螺栓分别与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置块两侧面均设有对称的伸缩支杆,所述伸缩支杆上套设有限位弹簧,且所述伸缩支杆为双向伸缩结构,所述伸缩支杆位于开口部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部内设有加固块,所述加固块与中置块表面紧密贴合,且所述加固块表面设有缓冲层,所述加固块设于上下分布的连接结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中的主转动支杆与辅转动支杆连接端与分隔轨连接,且所述分隔轨通过连接结构和中置块限位于第一钢轨和第二钢轨之间,所述分隔轨的截面形状与上述钢轨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轨至少设有两个,且所述分隔轨的长度为40-280mm。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钢轨底部设有加强单元,通过所述加强单元配合鱼尾板单元使得钢轨保持平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国华永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国华永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08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