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模式自切换的管线仪自适应精密定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178916.0 | 申请日: | 2022-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8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波;张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C21/16 | 分类号: | G01C21/16;G01C21/20;G01C22/00;G06F18/2415;G06F18/27 |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陈一鑫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式 切换 管线 自适应 精密 定位 方法 | ||
1.一种多模式自切换的管线仪自适应精密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计算,所述数据采集包括:
步骤1:将惯性测量单元放入管线仪中时,与管道的右向、前向、天向保持对齐;
步骤2:将管线仪放置于发球站内;
步骤3:保持静止3~5分钟,配置初始偏航角与初始位置;
步骤4:待静止初始化阶段结束后,开始牵引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标记多个地面标志点位置信息;
步骤5:待管线仪到达收球筒后,再静置3~5分钟,并测量管线仪的末端偏航角与末端位置;
步骤6:将所采集的惯性测量单元原始数据、里程计原始数据、地面标志点位置以及起末偏航信息融合处理,以获取管线仪高精度运动轨迹;
所述数据计算包括:
步骤1:获取惯性测量单元原始数据、里程计原始数据、地面标志点位置;
步骤2:进行原始数据预处理;
步骤2-1:设置阈值剔除角速率粗差;
步骤2-2:设置阈值剔除比力粗差;
步骤2-3:设置阈值剔除里程计粗差;
步骤2-4:使用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对惯性测量单元的数据滤波;
步骤2-5:标注里程计打滑时段;
(1)对里程计的输出速度求导,计算加速度aODO;
(2)计算当前惯性测量单元姿态捷联矩阵
其中表示的微分形式,表示载体系相对于地心惯性坐标系的旋转角速率,表示导航系相对于i系的旋转角速率,分别表示的反对称矩阵;
(3)计算惯性测量单元测量的载体加速度afsf:
其中fx,fy,fz分别表示加速度计输出的三轴比力信息,为n系至b系的旋转矩阵,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
(4)计算里程计与惯性测量单元导出的加速度差值δv:
δv=|afsf|-|aODO| (3)
(5)给定加速度阈值kdv以标注里程轮打滑时段;
步骤3: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管线仪在各时刻下的运动模态;
步骤3-1:生成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
步骤3-2:构造多元线性回归分类模型;
步骤3-3:定义损失函数;
步骤3-4:训练模型并获得模型关键参数;
步骤3-5:将测试数据集导入训练模型中获取分类结果;
步骤3-6:按分类结果记录对应的时间区间;
步骤4:设计多模式自切换的卡尔曼滤波器进行精密定位解算;
步骤4-1:搭建状态模型、初始对准、消除常值零偏;
(1)建立15维系统误差状态模型如下:
其中
状态向量X依次包含:平台失准角φ、速度误差δvn、位置误差δp、陀螺仪零偏误差εb、加速度计零偏误差其中,位置误差依次包含纬度误差δL、经度误差δλ、高度误差δh,其他元素依次包含相应的x、y、z三轴分量;和分别为陀螺角速率和加速度计比力测量白噪声,wrG和wrA表示一阶马尔科夫过程激励白噪声;在状态转移矩阵F中,τGi和τAi分别为陀螺仪与加速度计的相关时间常数,其大小应根据传感器特性测试分析结果而设定,其他符号取值如下:
Mav=M2,Map=M1+M3
Mvp=(vn×)(2M1+M3)+M4
其中:
式中表示比力在导航系下的投影;vn表示载体在导航系下的速度,其北向分量与东向分量分别表示为vN、vE;L、h表示载体所处的纬度与高程;RMh=RM+h,表示子午圈主曲率半径与高程之和;RNh=RN+h,表示卯酉圈主曲率半径与高程之和;ωie表示地球自转角速率;ge表示赤道重力;β,β1,β2为地球重力模型中的常数;
(2)初始对准
通过初始静止阶段的加速度计输出数据计算初始俯仰角θ0与滚转角γ0:
初始偏航角ψ0与初始位置由外界测量得到,又知初始状态下三轴速度均为0,则初始对准阶段完成;
(3)采用如下方式消除常值零偏:
DGYRO=D′GYRO-mGYRO (7)
其中下标GYRO与ACC分别表示陀螺仪与加速度计;D与D'分别表示处理后和处理前的数据;mGYRO,mACC意为这段静止数据的平均值;
步骤4-2:进行当前运动模态的智能判决;
步骤4-3:若当前处于静止状态,则采用零速修正(ZUPT)模式,否则转至步骤4-4;
步骤4-4:若当前处于转弯或过焊接口状态,则采用纯惯性导航力学编排方程进行位置、速度以及姿态解算,否则转至步骤4-5;
步骤4-5:若当前为直线运动状态,且俯仰角小于阈值kθ,则采用SINS/ODO/AGM/HC/YC/PC的完整信息求解模式,否则转至步骤4-6;
步骤4-6:采用SINS/ODO/AGM/PC/YC模式;
若步骤4-5的判定均不满足,则判定载体做“非水平直线运动”,采用“SINS/ODO/AGM/YC/PC”组合定位,这一步骤与步骤4-5的主要区别在于屏蔽了HC模式;
步骤4-6-1搭建SINS/ODO/AGM/HC滤波模型
(1)若当前时刻同时存在里程计速度观测量、AGM位置观测量,则观测方程为:
若此时恰处在里程计打滑区间内,则应适当放大里程计观测噪声V(3);
(2)若当前时刻存在里程计速度观测量、无AGM位置观测量,则观测方程为:
若此时恰处在里程计打滑区间内,则应适当放大里程计观测噪声V(3);
(3)若当前时刻无里程计速度观测量、存在AGM位置观测量,则观测方程为:
Z(4)=[03×6 I3×3 03×6]X+V(4) (11)
(4)若当前时刻里程计速度观测量无效、AGM位置观测量无效,则不使用量测修正;
通过上述步骤对系统状态量进行一步估计,再用平台失准角修正载体姿态,得到管线仪的俯仰角以及偏航角,分别记为:
步骤4-6-2:与步骤4-5-2一致;
步骤4-6-3:与步骤4-5-3一致;
步骤4-7:存储当前解算状态参数及其方差-协方差矩阵;
步骤4-8:提取下一时刻的采样数据,返回步骤4-2,直至所有数据解算完成;
步骤5:引入反向滤波平滑策略,进一步优化运动轨迹;
步骤5-1:反向滤波系统的初始化;
步骤5-2:反向滤波平滑的计算步骤与前向滤波执行逻辑类似,参考步骤4-2至4-8,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5-3:将正向与反向计算结果进行加权融合并输出最终优化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89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伸缩的油烟机
- 下一篇:一种带偏光防眩结构的落地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