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69851.3 | 申请日: | 202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4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侠;颜聪;王树龙;陈树鹏;陈瑞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3/552;H01L29/06;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王萌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照 fdsoi 场效应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包括:
衬底层(1);
埋氧层(3),位于所述衬底层(1)上,且在所述衬底层(1)靠近所述埋氧层(3)的内侧位有背平面阱(2);
顶层硅(4),位于所述埋氧层(3)上;
第一浅槽隔离区(5)、第二浅槽隔离区(6)和第三浅槽隔离区(7),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5)和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7)分别位于所述背平面阱(2)两端的台阶上,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位于所述背平面阱(2)的凹槽上,且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位于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5)和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7)之间,且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5)、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和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7)的上表面均高于所述背平面阱(2)的上表面;
背栅(8),位于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5)和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浅槽隔离区(5)和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相接触;
加固源区(9),位于所述埋氧层(3)上,且所述加固源区(9)位于所述顶层硅(4)和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顶层硅(4)和所述第二浅槽隔离区(6)相接触;
漏区(10),位于所述埋氧层(3)上,且所述漏区(10)位于所述顶层硅(4)和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7)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顶层硅(4)和所述第三浅槽隔离区(7)相接触;
栅氧化层(11),位于所述顶层硅(4)上;
高K栅介质层(12),位于所述栅氧化层(11)上;
栅极(13),位于所述高K栅介质层(12)上;
轻掺杂源区(14)和轻掺杂漏区(15),所述轻掺杂源区(14)和所述轻掺杂漏区(15)分别位于所述顶层硅(4)的两端内;
两个侧墙(16),分别位于所述高K栅介质层(12)上,且两个所述侧墙(16)分别位于所述栅极(13)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平面阱(2)包括P阱或者N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源区(9)包括注入离子的顶层硅(4)和位于所述顶层硅(4)上注入离子的Si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源区(9)包括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1)、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2),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1)沿纵向的两端及其底部,且所有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2)依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1)的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2)的导电类型为P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1)的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区(92)的导电类型为N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漏区(10)包括注入离子的顶层硅(4)和位于所述顶层硅(4)上注入离子的Si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抗辐照FDSOI场效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Si层的厚度为5nm-15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98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剪刀脚按键结构
- 下一篇:一种氮化钙水解制备高纯氘代氨的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