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68128.3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0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敏;刘伟;吴志刚;郭诚;樊伟;杨雪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C04B40/02;C08F283/12;C08F212/08;C08F220/14;C08F220/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邢月 |
地址: | 301914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化型 混凝土 养护 防护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所述的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加入至溶剂中进行水解,然后向其中滴加烯丙醇,同时搅拌,进行脱水反应,得到中间产物;(2)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乳化剂与水混合搅拌,得到乳化均匀的乳液,向所述的步骤(1)得到的中间产物中加入过硫酸铵,然后向其中滴加所述的乳液,然后保温、降温后即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初期可有效阻止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挥发,也可阻止外界的有害物质进入,起到养护‑防护效果,后期对混凝土进行持续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养护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养护是针对混凝土初凝后到28天龄期间为防止内部水分挥发做的防控手段,防护是针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长久持续抵御外界有害介质的侵蚀。
养护不及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其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分的蒸发,逐步影响到混凝土内部水泥颗粒的水化,阻碍其稳定结晶的形成。混凝土表面将出现片状或粉状脱落,甚至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和收缩应力,导致混凝土的开裂破坏。
防护不及时会导致外界有害介质例如二氧化碳、氯离子等侵入混凝土内部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需要进行后期修补,严重者需要拆除重建,造成经济损失。所以,防护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分子乳液,可以起到养护-防护作用,其喷涂在成型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从而抑制水分挥发,有效阻止外界有害离子的进入,进而在早期起到养护作用,后期起到防护效果。但有机高分子结构易在紫外线作用下老化,从而导致只能保证前期28天的养护,无法对混凝土进行持续防护。所以要集养护-防护于一体并进行持续防护就需要在高分子乳液的基础上进行改性。
很多学者即开始研究复合型产品,如利用有机成膜组分与无机渗透增密组分复配的形式,在混凝土表面起到双重作用。即使高分子膜老化,依然还有无机增密组分密实了混凝土表层,做第二层防护。但是此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有机和无机两种组分的复合会出现破乳或者分层等现象,使得在使用时必须先喷无机组分使其渗透,待渗透之后再喷涂有机成膜组分,使得操作过于复杂,工期长;2、无机增密组分的孔隙覆盖率低,只有30-40%,防护能力较弱。
目前防护性能最好的要属硅烷小分子类,其可以渗透入混凝土并分布在混凝土表层深处的毛细孔内壁,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固化结合在毛细孔的内壁和表面,形成坚固、刚柔的防腐、耐渗透的斥水层,从而防止外界侵害且不降低混凝土透气性。但是其渗透进混凝土之后使得混凝土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能,从而使得高分子乳液在混凝土表面粘结力太弱,导致无法与高分子乳液复合使用,且硅烷小分子类是没有养护效果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该防护剂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式(Ⅰ)。
所述的杂化型混凝土养护-防护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正硅酸乙酯加入至溶剂中进行水解,然后向其中滴加烯丙醇,同时搅拌,进行脱水反应,得到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的结构式如式(Ⅱ)所示:
式(Ⅱ);
(2)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乳化剂与水混合搅拌,得到乳液,向所述的步骤(1)得到的中间产物中加入引发剂,然后向其中滴加所述的乳液,然后保温、降温后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81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