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态势感知的云原生服务网格配置按需下发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58764.8 | 申请日: | 2022-0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3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汪琳;秦小麟;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67/568 | 分类号: | H04L67/568;H04L67/5682;H04L41/082 |
| 代理公司: | 苏州三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12 | 代理人: | 潘时伟 |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态势 感知 原生 服务 网格 配置 下发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云原生服务网格配置按需下发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集群中的服务信息以及对应的服务依赖信息,并存储至配置过滤控制器的本地存储;在集群中出现新的服务或所述服务依赖信息发生改变时,更新所述本地存储;以及将更新的本地存储写入Sidecar的指定字段,并将写入结果发送至Kubernetes集群的API服务器,在Istio的控制面监听到所述API服务器的Sidecar发生变化时,向数据面下发配置。该方法能够通过态势感知策略可以在时变的环境中,根据集群中服务间的动态调用关系,采集新的依赖关系,动态调整配置的存储;通过智能配置维护策略可以不断识别调用链中的服务关系从而更新置换策略,适应更新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微服务和云原生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云原生服务网格配置按需下发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微服务架构逐渐发展成熟,很多传统的企业开始以微服务和容器为核心实践互联网技术转型。服务网格作为微服务架构的又一发展阶段,旨在为微服务架构提供可靠、快速和安全的服务间调用。服务网格在总体架构层面,在各项服务间提供一堆紧挨的用户代理作为数据平面,以及一组任务管理流程作为控制平面。数据平面截获不同服务之间的调用并对其进行处理;控制平面通过向数据平面代理下发配置的行为,用来操控和测量整个网络。
在服务网格中,现存的配置下发方案是全量下发的,从单个代理角度,所占用的内存并不算多,但数据平面所有代理的内存累积起来数字庞大,尤其是在中、大型规模的集群中。在进行集群部署时,如何优化并减少服务网格带来的额外内存是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针对服务网格中配置下发这一问题,一种常规的方法是采用基于Istio架构的按Namespace对配置进行隔离的方法。在Istio控制面Istiod在创建发现服务时按照Namespace对服务进行隔离,Istiod缺省只会为数据面代理Envoy创建和其服务在同一Namespace中的服务相关的发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面配置量,但该方法过于粗粒度,对内存优化效果有限。在实际的服务部署场景中,一个Namespace中往往部署大量相关的微服务,这些逻辑相关同属一个业务系统的微服务并不在任意两个微服务之间都存在调用关系,由此产生冗余数据。
因此,针对已有方法的不足,基于场景的动态性需求,研究者提出一种增量xDS的方法,通过更改服务网格源代码的形式使得配置按需下发。然而,该方法对架构侵入性较强,对数据面和控制面逻辑都要进行大幅更改,暂未有很好实施,且会对原本架构的功能和性能产生影响。
针对轻量化场景,微服务部署在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有限的边端结点,占用大量内存来存储配置信息的策略显然不合适,而默认的Istio系统也无法实现配置信息精准下发;此外,大部分的研究仍未能面向动态化场景,基于态势感知增强下发配置的时效性。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云原生服务网格配置按需下发的方法及应用,解决全量下发导致的大量冗余数据传输和存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云原生服务网格配置按需下发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集群中的服务信息以及对应的服务依赖信息,并存储至配置过滤控制器的本地存储;在集群中出现新的服务或所述服务依赖信息发生改变时,更新所述本地存储;以及将更新的本地存储写入Sidecar的指定字段,并将写入结果发送至Kubernetes集群的API服务器,在Istio的控制面监听到所述API服务器的Sidecar发生变化时,向数据面下发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8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