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58662.6 | 申请日: | 2022-0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1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殿浩;张文武;孟祥安;王士戈;李建科;周卫民;徐桂英;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城申合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徐喆 |
| 地址: | 1142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石墨 烯包覆 人造 锂离子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45‑60g人造石墨粉加入到10‑20ml正丁醇中,以50r/min‑150r/min的速率搅拌1‑2h,得到A溶液;0.1‑0.3g氧化石墨烯与0.3‑0.6g聚乙烯醇1788型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将得到的混合溶液与A溶液混合,常温搅拌;将悬浮液干燥;干燥的样品加热,过筛。优点是:简化制备工艺,利用长时间搅拌并经高温处理后可实现大规模生产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首次循环时由于电解液和负极材料在固液相间层面上发生反应,继而形成一层SEI膜,它允许锂离子通过,阻碍电子通过,可以防止电解液的进一步消耗,因此拓宽了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然而,SEI膜的生成也会造成较大的不可逆容量,降低了首次库仑效率,特别是对于全电池而言,较低的首次库仑效率意味着有限锂源的损失。现如今的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的首效一般为91%-92%,对于锂离子的储存有待进一步提高。
石墨烯具有超高导电性、柔性,将其包覆在电极材料表面,如同为其“穿上”了量身定制的“魔法衣”,既能增强电子转移速率,提高导电性,又能约束其体积变化,大幅提高放电容量、充放电次数等性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简单的包覆法将氧化石墨烯包覆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表面,有效提高了人造石墨的首效和容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45-60g人造石墨粉加入到10-20ml正丁醇中,以50r/min-150r/min的速率搅拌1-2h,得到A溶液;
2)0.1-0.3g氧化石墨烯与0.3-0.6g聚乙烯醇1788型溶于70-85ml去离子水中,搅拌15-30min后,将得到的混合溶液与A溶液混合,并以50-150r/min的速率常温搅拌20-30h;
3)将步骤2)得到的悬浮液放入鼓风干燥箱中100-150℃干燥20-30h;
4)将干燥的样品取出放入刚玉坩埚中,在高纯氮气的气氛中以升温速率为3-6℃/min升至1100-1300℃,并恒温1-3h;
5)待温度冷却至室温,取出样品并研磨过200目的标准筛网,得到成品。
所述的氧化石墨烯为3-8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较少的3-8层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醇1788型,简化制备工艺,利用长时间搅拌并经高温处理后可实现大规模生产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并且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有效地提高了人造石墨的首效,极大的提高了材料的储锂首效,增强了材料对锂离子的储存能力。电化学结果表明,由于氧化石墨烯的存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首效提高至95.15%,容量提高到385毫安时/克,极大提升了人造石墨在锂离子负极材料中的巨大市场地位。
附图说明
图1(a)是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库伦效率图。
图1(b)是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一种氧化石墨烯包覆人造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城申合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未经海城申合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8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